無論首因效應還是近因效應,都取決於你自己。如果你想“橫空出世”,如果你勇於開拓進取,不甘碌碌無為,你就需要時刻注意,為自己的事業和人生開創良好的人際關係基礎,不要讓自己的起點上就失敗。
俗話說:“有緣千裏來相會,無緣對麵分西東。”這裏的“緣”是什麼呢?心理學研究發現,當你與一個人初次會麵,45秒鍾內就能產生第一印象,這一最先的印象對他人的社會知覺產生較強的影響,並且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並占據著主導地位。不論是陌生人見麵、招聘麵談,還是社交聚會或初到一個新的環境,給人留下的最初印象,不管是否是真實的,會在以後的人際交往時不斷在頭腦中出現,並製約著他人改變這種印象的可能。
美國有一位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把被試者分為兩組,同看一張照片。對甲組說,這是一位屢教不改的罪犯。對乙組說:這是位著名的科學家。看完後讓被試者根據這個人的外貌來分析其性格特征。結果甲組說:深陷的眼睛藏著險惡,高聳的額頭表明了他死不改悔的決心。乙組說: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維深遂,高聳的額頭說明了科學家探索的意誌。可見,對陌生人的印象由提供信息的先後順序決定,先來的占了優勢,“先入為主”。
現實生活中往往正是這樣,首次與人見麵,我們沒有其他信息,但以後的交往,我們就會不由自主地以首次印象來解釋當前的知覺信息。盡管第一次印象難免對以後的知覺帶來偏見,但它又是我們認識人所不可缺少的基本信息來源。這就是首因效應得以存在的理由。
與首因效應相對的就是“近因效應”:在交往中,新近得到的信息比以前得到的信息對於交往活動有更大的影響。近因效應是人們在交往中認知的又一個偏見,它對人際關係的影響極其微妙,主要產生於”熟人”之間,由於最近時間的某一信息,使過去形成的認識或印象發生了質的變化。如一個你熟悉的很不起眼的人,發明了一個了不起的東西,使你對他突然刮目相看。再如一個有多年交情的好朋友做了一件讓你怒不可遏的事,從此你們就 “老死不相往來”——這僅僅是一次不良的印象,卻壓倒了以前所有的好印象,看似多麼的不合理。這就是近因效應的結果。
社會心理學家做過一種實驗:把一段描述內向性格特征的文字和另一段描述同一個人外向性格特征的文字讓被試者去看,當被試者看完一段文字後(或是先看描述為內向的,或是先看描述為外向的),先進行其他的活動,如下棋、打撲克等,然後再讓被試者看第二段文字,結果大多對第二部分的印象深刻,將此人描述為內向或外向的人。
一旦出現不良的近因效應,也許你會希望與對方的關係恢複如初,卻又有礙於麵子而無法啟口,“第101步”就是解決這種交往障礙的方法之一。 所謂第101步,就是設計最新的一次良好交往,以消除最近一次不良交往所形成的交往障礙的過程。這個過程可用數學公式表示為:(99+1)+1。 公式中的99表示雙方有相當長的親密交往史,括號中的“1”表示最近一次效果不佳的交往,括號外麵的“l”,表示在近因效應後,一次效果良好的交往,並稱之為“第101步”。 第101步的關鍵在於尋找良好的共同點。
我們既談了首因效應,也談了近因效應,那麼,在一個印象形成的過程中,到底是首因效應更起作用還是近因效應更起作用呢?首因效應與近因效應絕不是狹路相逢的”冤家”,常常是二者在人際印象的形成過程中共同起作用,但哪種效應所起的作用更大,實際上隻取決於你自己。交友、招聘、求職等社交活動中,我們可以利用首因效應,展示給人一種極好的形象,為以後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礎。當然,這在社交活動中隻是一種暫時的行為,更深層次的交往還需要您的硬件完備。這就需要你加強在談吐、舉止、修養、禮節等各方麵的素質,否則就會導致近因效應。留下好印象畢竟不是純粹的技術問題、策略問題,更不能經常去偽裝、做作,要靠平素積累和養成的良好品德、知識和才能,一些個性品質良好的人,都能保證自己在交往中的表現受人喜歡,並能與他人發展良好的交往。但必須注意,無論首因效應還是近因效應,都取決於你自己。如果你想”橫空出世”,如果你勇於開拓進取,不甘碌碌無為,你就需要時刻注意,為自己的事業和人生開創良好的人際關係基礎,不要讓自己的起點上就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