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調節浮躁心理
浮躁,是指輕浮、不安分、脾氣大、見異思遷、做事無耐心、總想投機取巧、成天無所事事等不良情緒體驗。目前,浮躁是國人的一種普遍不良心理表現,主要特點有:心神不寧,焦躁不安,盲動,冒險。
浮躁心理的產生有社會和個人兩大方麵的原因:(1)社會原因。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中,每個人都麵臨一個重新定位的問題,感到很難把握自己的未來。於是患得患失、焦躁不安、迫不及待等就不可避免地成為一種社會心態。(2)個人原因。個人攀比是產生浮躁的直接原因。中國的改
革開放,“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有的人較早獲得成功,有的人卻遲遲沒有什麼進步,於是攀比在所難免,往往造成浮躁心理。
浮躁使人失去對自我的準確定位,使人隨波逐流、盲目行動,與我們所倡導的艱苦創業、腳踏實地、勵精圖治、公平競爭的精神相對立,對社會、國家和個人的發展極為有害,必須加以克服。
浮躁心理的自我調適:
做到知己知彼。比較是個體獲得自我認識的重要方式,“有比較才有鑒別”,但比較要做到“知己知彼”,要從個人的能力、知識、技能等許多方麵進行綜合合理比較,既要看到長處也要看到短處,才不至產生心神不寧、無所適從的浮躁心態。
遇事要善於思考。考慮問題應從現實出發,不能隨波逐流,盲目崇尚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盲從主義等社會不良之風。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要有務實精神。做事要有開拓、創新、競爭的意識,更要有持之以恒、任勞任怨的務實精神。怎樣調節猜疑心理
猜疑心理是一種由主觀推測而對他人產生不信任感的複雜情緒體驗。猜疑心重的人往往整天疑心重重、無中生有,每每看到別人議論什麼,就認為人家是在講自己的壞話。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風捉影,節外生枝,說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結果隻能是自尋煩惱,害人害己。猜疑心理是人際關係的蛀蟲,既損害正常的人際交往,又影響個人的身心健康。
猜疑心理的產生原因主要有四方麵:
一、錯誤的思維定勢。喜歡猜疑的人,總是以某一假想目標為起點,以自己的一套思維方式,依據自己的認識和理解程度進行循環思考。這種思考從假想目標開始,又回到假想目標上來,如蠶吐絲作繭,把自己包在裏麵,死死束縛住。
二、相互間缺乏信任。一個人對別人越缺乏信任,產生猜疑心理的可
能性也就越大。
三、不良的心理品質。猜疑心理重的人通常也是狹隘自私、自尊心過強、嫉妒心強烈的人。
四、受流言蜚語的影響。聽信謠言,也會產生猜疑心理。
那麼,應該怎樣克服猜疑心理呢?
1.培養理性,防止感情用事
猜疑者在消極的自我暗示心理下,會覺得自己的猜疑順理成章、天衣無縫。遇事保持冷靜,多觀察、分析和思考,克服“當局者迷”的認知誤區,是消除猜疑的重要途徑。
2.培養自信心
每個人都應當看到自己的長處,相信自己會與周圍處理好人際關係,會給別人留下良好的印象。當我們充滿信心地進行工作和生活時,就不用擔心自己的行為,也不會隨便懷疑別人是否會挑剔、為難自己。
3.加強交流,拉近心理距離
了解是信任的基礎,信任是感情的紐帶和猜疑的墳墓。和他人之間應該加強交流、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才會有效地消除猜疑。
4.完善個性品質
加強個性品質的改造,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淨化心靈,拓寬胸懷,提高精神境界,衝破封閉思維的桎梏,排除不良個性品質的消極影響,可以有效消除猜疑。
5.學會自我安慰
一個人在生活中,遭到別人的非議和流言,與他人產生誤會,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在一些生活細節上不必斤斤計較,可以“糊塗”些,這樣就可以避免自己煩惱。如果覺得別人懷疑自己,應當安慰自己不必為別人的閑言碎語所糾纏,不要在意別人的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