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相陽宅(一)(2 / 3)

《說文解字》:“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陽,高明也。山南曰陽。”山川陰陽向背之理。

《釋名》:“陰者,蔭也,氣在內而奧陰也;陽者,揚也,氣在外而發揚也。”陰陽向背氣候。

《周禮·地官司徒第三》:“大司徒之職,掌建邦之土地之圖。辨其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之名物。以土會之法辨五地之物生。以土地之法,辨十有二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鳥獸,以毓草木,以任土事。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雨之所會也,陰陽之所合也。然後百物阜安,乃建王國焉。”《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管子·四時篇》:“是故陰陽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時者,陰陽之大經也。”《周易·說卦》:“參天量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剛與柔。”《漢書·晁錯傳》:“相其陰陽之和,嚐其水泉之味,審其土地之宜,觀其草木之饒,然後營邑立城,製裏割宅,正阡陌之界。”《國語·周語》:“陰陽分布,震雷出滯,陰陽序次,風雨時至,春生繁祉,人民和利,物備而樂成。”

《古本葬經》:“來積止聚,衝陽和陰,土厚水深,鬱草茂林,貴若千乘,富如萬金。”《黃帝內經》:“陰陽交而不離乎中,天地感而萬物生化。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地氣上為雲,天氣為下雨,雲出地氣,雨出天氣。”《地理求真》:“蓋太極判而分兩儀,宇宙間事事物物無一不在陰、陽之中,斯無一不在生氣中也。浮而上者陽之清,天氣之所輕靈也。降而下者陰之濁,地氣之所重質也。向使天二氣不能相交,則陰陽無媾合之情,萬物則不能生育。語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是也。……陰、陽配合,氣機由此胎息亡謂與。”《素問》:“天地之間因為有陰陽,有生氣和活力,所以空中的大氣才會呼呼流動以成風,草木才能欣欣向榮而生長。天地間有風、寒、熱、濕、燥這些無形的元氣,有金、木、水、火、土這些有形的物質。“氣”和“形”相交,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天地合氣,別為九野……萬物並至,不可勝量。”《知北遊》:“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儀,萬物有成理而不說。”《水經注箋序》:“夫水在天地間,猶乎世之貨財也,也源名山,流成江河,趨為四海,蘊為雲氣,還雨天下,以浸潤萬物。”《天問》:“九州安錯,川穀何誇?東流不溢,熟知其故?”伏羲像《管子》:“天氣上,地氣下,萬物交通。昔者,桓公問管仲曰:‘寡人請問度地形而為國者,其何如而可?管仲對曰:‘夷吾之所聞,能為霸王者,蓋聖人也。

故聖人處國者,必於不傾之地,而擇地之肥饒者。鄉山,左右經水若澤,內為落渠之瀉,因大川而注焉。乃以其天材、地之所生,利養其人,以育六畜。天下之人,皆歸其德而惠其義。……此所謂因天之固,歸地之利。內為之城,城外為之郭,郭外為之土閬。地高則溝之,下則堤之,命之曰金城。’”

《管子·乘馬篇》:“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用水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狀元楊慎》:“餘謂水由氣而生,亦由氣而減,今以氣噓物則得水,又以氣吹水則幹,由一滴可知其大也。……又莊子雲:日之過河也有損焉。風之過河也有損焉。風日皆能損水,但甚微而人不覺,若暴衣於日中,標濕於風際,則立可驗此,隨時而消息也。”

《葬書》:“夫陰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為雲,隆而為雨,行乎地中而為生氣。生氣行乎地中,發而生乎萬物……是以銅山西崩,靈鍾東應,木華於春,栗芽於室,氣行乎地中。地貴平夷,土貴有支。支之所起,氣隨而始,支之所鍾,氣隨以鍾。觀支之法,隱隱隆隆,敞妙元通,吉在其中,《經》曰:地有吉氣,土隨而起,支有止氣,水隨而止。勢順形動,回複終始。法葬其中,永吉元凶。夫重岡疊阜,群壟眾支,當擇其特大則特小,特小則特大。參形雜勢,主客同情,所不葬也。夫壟欲峙於地上,支欲伏於地中。支壟之止,平夷如掌,故《經》曰:支葬其巔,壟葬其麓。卜支如首,卜壟如足。形勢不經,氣脫如逐。夫人之葬,蓋亦難矣。友壟之辨,茲目或心。”注曰:“壟言其孝也,支言其嫩也。老忽變嫩,嫩忽變老,所以眩止惑心也。夫土欲細而堅,潤而澤,裁肪切玉,備具五色。五氣行乎地中,金氣凝則白,木氣凝則青,火赤土黃皆吉,唯水黑則凶,五行以黃為土色,故亦以純色為吉,又紅黃相蕪,鮮明者尤美……夫幹如聚粟,濕如肉(腐肉),水泉砂礫,皆為凶宅。”

《青囊經》:“比如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分星宿,地列山川;氣行於地,形麗於天;天有象,地有形。《地理樞要序》:“天地相通,天地是一個整體。因此,有天理則有地理。”

《靈城精義注》:“如有蒼龍在九天,謂之蒼天,其下即為東嶽。北有玄武為玄天,其下即為北嶽。南有朱雀為炎天,其下即為南嶽。西有白虎為昊天,其下即為西嶽。中有北極為均天,其下即為中嶽。天上天河天漢,地下即有長江、大河。天上有四垣九野,地上即有垣局以造王城,有分土以域九州。”

《人子須知》:“帝都乃至尊之地,地理之大莫先於此,必上合天星垣局,下鍾正龍王氣,然後可建立。”《史記·樂書》:“天與人相通,就好像是形和影的關係,做好事的人天報以福,做壞事的人天報以禍,循天理誠為地理之根。”《葬書問對》:“家之將興,必先世多潛德陰,善厚施而不食其報。這樣,雖不擇計而葬,也會子孫昌盛,這是天賜。”《天寶經序》:“天產佳地,必待有德者得之。若非其人,甚勿輕彙,若與人卜葬,必是積善之家方可下手。如遇造惡之人,悖逆天理,切不可與葬。”

《地理大全》:“卜其宅兆頭,卜其地之美惡也。地美則神靈安,子孫盛,若培壅其根而樹中茂,理固然也,惡則反是。”

《呂氏春秋·情欲》:“人與天地同。人有主動性,能參天地,即效法天地,但不能改變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