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地理風水實例選驗(一)(1 / 3)

清朝著名易學大師吳長元讚頌道:“北京青龍水為白河,出密雲,南流至通州城。白虎水為玉河,出玉泉山,經大內,出都城,注通惠河,與白河合。朱雀水為盧溝河,出大同桑幹,入宛平界、玄武水為濕餘,高梁、黃花、鎮川、榆河,俱統京師之北;而東與白河合。幽燕自昔稱雄,左環滄海,吉擁太行,南襟河濟,北枕居庸。……燕薊內跨中啄,外控朔漠,真天下都會。繩直砥平,形騰爽塏。虎踞龍盤,形勢雄偉。京師前挹九河,後拱萬山,正中表宅,水隨龍下,自辛而庚,環注皇城,繞巽而出,天造地設。”金幼孜《皇都大一統賦》中:“北京實當天下之中,陰陽所和,寒暑弗爽。四方貢賦,道裏適均且沃壤千裏,水有九河滄溟之雄,山有太行罟庸之固。……維此北京,太徂所屬。天造地設,靈鍾秀毓。總交彙於明陽,盡灌輸於海陸。南臨钜野,東瞰滄溟。西有太行山麓,北有居庸之崢嶸。瀉玉泉之逶迤,貫金河而回縈。”明代大學士、易學家李時勉讚頌北京風水,在《北京賦》中:“仿成周之卜洛……右挾太行,左據碣石,背迭險兮重關,麵平原兮廣澤,宗恒嶽其巍巍,鎮醫閭而奕奕,冠九州之形勢,實為天府之國。……於是仰瞻析木,俯測地靈。龜筮兆吉,天人協應。……識景表營,方位既正,高下既平。群力畢舉,百工並興。……其東則潞河通漕,控引江淮。吧電口灤淶,灌注縈回……而蠻商番舶,帆牆隱天,上下不絕而往來。……其百則崇山鬱翠,高挹泰岱。北接居庸,南首河內。奇峰擁關,龍門阻隘。玉泉垂虹,青煙浮黛。”巍巍太行山山脈蜿蜒逶迤。由南向北奔騰而來,城北,浩浩燕山山脈羅列簇擁,拱衛著京師,兩股山脈交會、聚結,形成風水上所謂“龍脈”。森林覆蓋著山巒,山色蒼茫,雲氣鬱積。

就在這青山之中,來自黃土高原的桑幹河與來自蒙古高原的洋河會合為永定河。永定河洶湧澎湃,穿行於深山老林之間,到京西三家店,陡然衝出山穀,在北京小平原的西綠伸展流淌,造就了北京小平原形同蛛網的河水溪流,星羅棋布的湖海、澱泊。山川襟帶之間,北京城溫潤豐饒,土肥人美,遂成天府,這符合風水上要求的“藏風聚氣”,利於生態的最佳風水格局。這是北京城和紫禁城的宏觀環境,即風水上所稱“外局”。

1367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將徐達、常遇春北伐,1368年9月占領了大都城。明初把大都改名北平。經元末戰亂和饑疫,大都人口死亡了幾十萬,加上人口逃散,城內居民空疏,為了便於防守,便將北城牆向內收縮五裏至今德勝門、安定門一帶。又為了消滅“王氣”,將元代宮殿全部拆除鏟平。1399年燕王朱棣手握重兵,發動“靖難之役”,於1403年奪得政權,改年號為永樂。為了控製東北和防禦蒙古南侵,改北平為北京,起先實行兩京製度,繼而遷都北京。公元1404年開始了北京城的改建工程,投入了23萬工匠和上百萬民夫和士兵。巨大而珍貴的木料來自四川、湖廣、江西、浙江、山西等省。城磚來自山東的臨清。

清朝著名易學大師吳長元讚頌道:“北京青龍水為白河,出密雲,南流至通州城。白虎水為玉河,出玉泉山,經大內,出都城,注通惠河,與白河合。朱雀水為盧溝河,出大同桑幹,入宛平界、玄武水為濕餘,高梁、黃花、鎮川、榆河,俱統京師之北;而東與白河合。幽燕自昔稱雄,左環滄海,吉擁太行,南襟河濟,北枕居庸。……燕薊內跨中啄,外控朔漠,真天下都會。繩直砥平,形騰爽塏。虎踞龍盤,形勢雄偉。京師前挹九河,後拱萬山,正中表宅,水隨龍下,自辛而庚,環注皇城,繞巽而出,天造地設。”金幼孜《皇都大一統賦》中:“北京實當天下之中,陰陽所和,寒暑弗爽。四方貢賦,道裏適均且沃壤千裏,水有九河滄溟之雄,山有太行罟庸之固。……維此北京,太徂所屬。天造地設,靈鍾秀毓。總交彙於明陽,盡灌輸於海陸。南臨钜野,東瞰滄溟。西有太行山麓,北有居庸之崢嶸。瀉玉泉之逶迤,貫金河而回縈。”明代大學士、易學家李時勉讚頌北京風水,在《北京賦》中:“仿成周之卜洛……右挾太行,左據碣石,背迭險兮重關,麵平原兮廣澤,宗恒嶽其巍巍,鎮醫閭而奕奕,冠九州之形勢,實為天府之國。……於是仰瞻析木,俯測地靈。龜筮兆吉,天人協應。……識景表營,方位既正,高下既平。群力畢舉,百工並興。……其東則潞河通漕,控引江淮。吧電口灤淶,灌注縈回……而蠻商番舶,帆牆隱天,上下不絕而往來。……其百則崇山鬱翠,高挹泰岱。北接居庸,南首河內。奇峰擁關,龍門阻隘。玉泉垂虹,青煙浮黛。”巍巍太行山山脈蜿蜒逶迤。由南向北奔騰而來,城北,浩浩燕山山脈羅列簇擁,拱衛著京師,兩股山脈交會、聚結,形成風水上所謂“龍脈”。森林覆蓋著山巒,山色蒼茫,雲氣鬱積。

就在這青山之中,來自黃土高原的桑幹河與來自蒙古高原的洋河會合為永定河。永定河洶湧澎湃,穿行於深山老林之間,到京西三家店,陡然衝出山穀,在北京小平原的西綠伸展流淌,造就了北京小平原形同蛛網的河水溪流,星羅棋布的湖海、澱泊。山川襟帶之間,北京城溫潤豐饒,土肥人美,遂成天府,這符合風水上要求的“藏風聚氣”,利於生態的最佳風水格局。這是北京城和紫禁城的宏觀環境,即風水上所稱“外局”。

1367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將徐達、常遇春北伐,1368年9月占領了大都城。明初把大都改名北平。經元末戰亂和饑疫,大都人口死亡了幾十萬,加上人口逃散,城內居民空疏,為了便於防守,便將北城牆向內收縮五裏至今德勝門、安定門一帶。又為了消滅“王氣”,將元代宮殿全部拆除鏟平。1399年燕王朱棣手握重兵,發動“靖難之役”,於1403年奪得政權,改年號為永樂。為了控製東北和防禦蒙古南侵,改北平為北京,起先實行兩京製度,繼而遷都北京。公元1404年開始了北京城的改建工程,投入了23萬工匠和上百萬民夫和士兵。巨大而珍貴的木料來自四川、湖廣、江西、浙江、山西等省。城磚來自山東的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