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門以內是廣闊開朗的太和殿廣場,占地3萬餘平方米,兩側有崇樓高閣,屹立左右,金碧輝煌的太和殿巍然屹立在中央,坐落在8.13米高的“工字”形台基上,台基分三層,每層都繞以亭亭玉立的白石欄杆,在龍鳳紋飾的望柱下麵伸出排水用的浮雕白石螭首1142個,千龍吐水,蔚為奇觀。
紫禁城周長6華裏,占地麵積72萬平方米,故宮的整個建築被兩道堅固的防線圍在中間,外圍是一條寬52米,深6米的護城河環繞;接著是周長3公裏的城牆,牆高近10米,底寬8.62米。城牆上開有4門,南有午門,北有神武門,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城牆四角,還聳立著4座角樓,角樓有3層屋簷,72個屋脊,玲瓏剔透,造型別致,為中國古建築中的傑作。
建築麵積數萬平方米,有房屋9999間。其規模之巨大,占盡了天下最大的天數;體現了“天子”的權威。故宮的主要建築基本上是附會封建傳統的禮製來規劃的。為體現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力,顯示莊重威嚴的氣概,采用了突出中軸線,主要建築沿軸線南北縱深發展,次要建築則嚴格對稱地布置在中軸線兩側的手法。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故宮“三大殿”之首,建立在五米高的漢白玉台基上,台基四周矗立著雕龍石柱。這是宮殿群中最大的建築。殿高36米,寬63米,麵積為2380平方米。大殿正中兩米高的台子上是金漆雕龍寶座,寶座背後是高雅的屏風,還有瀝粉金漆的龍柱和精致的盤龍藻井,富麗堂皇。明清兩代皇帝即位、誕辰以及春節、冬至等慶典,均在此舉行。
中和殿在太和殿後,是故宮“三大殿”之一。該殿是一座單簷攢尖頂的方形殿。每邊21米,各三間,走廊列柱20根,黃琉璃瓦四角攢尖頂,正中有鎏金寶頂。皇帝有事去太和殿先在此小憩,接受內閣、禮部及侍衛等的朝拜,每逢各種大禮的前一天,皇帝也在此閱覽奏章和祝辭。
保和殿位於中和殿之後,是故宮“三大殿”之一。清朝每年除夕和元宵,皇帝在此宴請王公貴族和文武大臣,到乾隆年間,把三年一次的殿試由太和殿移至這裏舉行。保和殿東西兩側的廡房現改為曆代藝術陳列館,陳列有從原始社會到清代約六千年的中華藝術瑰寶。
乾清宮是內廷正殿,殿中設寶座,上有“正大光明”匾,是明清兩代皇帝的寢宮及平日處理政事的地方,雍正以後搬出。每年元旦、燈節、端午、中秋、冬至、萬壽等節,按例在此舉行家族宴,另外皇帝死後靈柩停在此殿。
交泰殿在乾清宮後,是明清時為皇後舉辦壽慶的地方。殿內存玉璽25塊;西側陳設乾隆年間造的自鳴鍾;東側為銅壺滴漏,清世祖順治禁止內宮幹預政事的鐵牌也立於此殿。
坤寧宮在明朝時是皇後的寢宮,又叫中宮,順治年間仿照沈陽清寧宮重建,同時將西暖閣改為祭神的場所,經常在此舉行朝祭、夕祭、春秋大祭等;東暖閣則作為皇帝新婚的洞房,清朝的順治、康熙、同治、光緒四帝都在此舉行過大婚。
故宮的主要建築基本上是附會《禮記》《考工記》及封建傳統的禮製來規劃的為體現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力,顯示莊重威嚴的氣概,采用了突出中軸線,主要建築沿軸線南北縱深發展,次要建築則嚴格對稱地布置在中軸線兩側的手法。
內庭宮寢為陰區,進中路乾清門,便是後三宮了。後三宮中,乾清宮和坤寧宮均為麵寬九間,重簷廡殿頂,為內廷的正殿正寢,是皇帝、帝後的正式起居場所。在《周易》八卦中,乾即天,坤即地,乾清、坤寧兩宮法天象地,於是“天地定位”,前者為“陰中之陽(厥陰)”,後者為“陰中之陰(太陰)”。兩宮之間的交泰殿則意指天地交泰,陰陽和平,是“中陰(少陰)”。
這樣命名的用意何在呢?原來皆與《周易》卦名卦義有關:乾清宮出自《乾》卦,《彖傳》說:“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象傳》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寧宮出自坤卦,《彖傳》說:“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象傳》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交泰殿出自《泰》卦,泰卦是由乾卦和坤卦合成,乾下坤上,乾內坤外。《彖傳》曰:“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誌同也,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象傳》曰:“天地交泰,後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天為陽,地為陰,天地之道即陰陽之道,天地交泰,陰陽和合,萬物有序寓意其中。明代趙獻可在《醫貫·玄元膚論》中論及人體陰陽平衡時,竟也舉紫禁城規劃為例,他說:“……盍不觀之朝廷乎,皇極殿(清太和殿),是王者向陽出治之所也,乾清宮,是王者向晦晏息之所也。”過午門、神武門一條南北中軸線又將宮城分為東西陰陽二區。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為陽,五行中屬木、為春,在“生長化收藏”中屬生,所以宮城的東部布置了與“陽”有關的建築內容。如東部的某些宮殿為皇太子所居;文華殿原為太子講學之處;乾隆年間所建的南三所,係皇太子的宮室。西方為陰、為金、為秋,在“生長化收藏”中屬收,所以宮城的西部布置了與“陰”有關的建築內容。如皇後、宮妃居住的壽安宮、壽康宮、慈寧宮等,都布置在西部。
如東居太子,西寢宮妃,男左女右,陽左陰右。皇城東有太廟法陽象天,西設社稷壇法陰象地。“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老子》),宮廷朝事大典百官排列,文臣列於左,武將立於右;與此相應文華殿位左,武英殿位右。太和殿丹陛上左陳日晷以司天,右置嘉量以司地;前者定天文曆法,後者製度量衡,皆左主天道屬陽,右主地道屬陰,陰陽相合而成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