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北京古都遼南京與金中都、元大都的建築格局
936年,遼朝契丹人在此建立陪都———南京。
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為了篡奪政權,不惜把“燕雲十六州”割獻契丹,並稱臣、納貢,以父禮事之。契丹得到了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今北京等地後,於986年在今北京建立陪都南京。
遼南京沿用唐代幽州城址,僅在城內西南部築了一個小宮城,稱為“大內”。“大內”的宮殿也多半沿用前代建築。大內正門為“宣教門”(後改稱元和門),內有“元和殿”、“昭慶殿”、“嘉寧殿”、“臨水殿”、“長春殿”以及供帝王遊玩的球場和泛舟的湖泊。
大內之外,街道布局有如棋盤。城內共有二十六坊,每坊有門樓,坊名書於其上。城北是商業區,城內東部有“永平館”,是接待外國使臣的賓館。城牆高三丈,寬一丈五尺,有八座城門。
南京水甘土厚,物產豐富,有著較高的文化技藝。
南京還是北方佛教的中心,僧居佛寺眾多。大房山雲居寺每年四月八日慶祝佛的生日,盛況空前。當時的南京,實已成為祖國北方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的中心了。
從此以後,城市發展較快的是金代。
1123年金滅遼。1151年在南京舊城的基礎上進行大規模的改建和擴建工程。改建後的新城,最外麵的大城向東、西、南三麵大拓展,位置相當於今宣武區西部的大半,周長37裏有餘,略呈方形。每邊各有三座城門樓。每一座城門樓之下,辟三個門洞。大城中部以南為皇城。故址在今廣安門以南,是一長方形的小城。內有宮城,周長九裏三十步。宮城的正南門名叫“應天門”,它與皇城的正南門“宜陽門”,大城的正南門“豐宜門”正好相對,中間有禦道,貫通三門而過。這條禦道也即大城的中軸線。應天門、宜陽門和豐宜門前各有護城河,禦道旁有溝,溝上植柳。
大城之外,又築四個小城,其城牆各長3裏,前後各一城門。樓、櫓、塹悉如邊城。每小城內又有倉庫,貯以甲、仗等兵器,並有地道和內城相通。
擴建中都工程浩大,使用了工匠民夫80萬,兵工40萬。宮殿極其奢華、壯麗輝煌,用黃金和五彩加以修飾。南宋使臣到中都見到這些宮殿都為其“宏麗可怖”而震驚。
此外,金人也大力發展中都城的對外交通,曾開渠引高梁河水到通州,用閘壩調節水位落差,取名閘河。
舉世聞名的盧溝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到現在已有800多年曆史。盧溝橋全長266米,橋的中心跨孔長21.6米,近岸橋孔跨16米,橋麵寬7.5米,共140根石柱,上雕有485個形態各異的石獅子。這座雄偉的白石橋作為文物瑰寶,一直保留至今,它反映了金代卓越的建築藝術和創造魄力。
第四節 北京古都遼南京與金中都、元大都的建築格局
936年,遼朝契丹人在此建立陪都———南京。
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為了篡奪政權,不惜把“燕雲十六州”割獻契丹,並稱臣、納貢,以父禮事之。契丹得到了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今北京等地後,於986年在今北京建立陪都南京。
遼南京沿用唐代幽州城址,僅在城內西南部築了一個小宮城,稱為“大內”。“大內”的宮殿也多半沿用前代建築。大內正門為“宣教門”(後改稱元和門),內有“元和殿”、“昭慶殿”、“嘉寧殿”、“臨水殿”、“長春殿”以及供帝王遊玩的球場和泛舟的湖泊。
大內之外,街道布局有如棋盤。城內共有二十六坊,每坊有門樓,坊名書於其上。城北是商業區,城內東部有“永平館”,是接待外國使臣的賓館。城牆高三丈,寬一丈五尺,有八座城門。
南京水甘土厚,物產豐富,有著較高的文化技藝。
南京還是北方佛教的中心,僧居佛寺眾多。大房山雲居寺每年四月八日慶祝佛的生日,盛況空前。當時的南京,實已成為祖國北方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的中心了。
從此以後,城市發展較快的是金代。
1123年金滅遼。1151年在南京舊城的基礎上進行大規模的改建和擴建工程。改建後的新城,最外麵的大城向東、西、南三麵大拓展,位置相當於今宣武區西部的大半,周長37裏有餘,略呈方形。每邊各有三座城門樓。每一座城門樓之下,辟三個門洞。大城中部以南為皇城。故址在今廣安門以南,是一長方形的小城。內有宮城,周長九裏三十步。宮城的正南門名叫“應天門”,它與皇城的正南門“宜陽門”,大城的正南門“豐宜門”正好相對,中間有禦道,貫通三門而過。這條禦道也即大城的中軸線。應天門、宜陽門和豐宜門前各有護城河,禦道旁有溝,溝上植柳。
大城之外,又築四個小城,其城牆各長3裏,前後各一城門。樓、櫓、塹悉如邊城。每小城內又有倉庫,貯以甲、仗等兵器,並有地道和內城相通。
擴建中都工程浩大,使用了工匠民夫80萬,兵工40萬。宮殿極其奢華、壯麗輝煌,用黃金和五彩加以修飾。南宋使臣到中都見到這些宮殿都為其“宏麗可怖”而震驚。
此外,金人也大力發展中都城的對外交通,曾開渠引高梁河水到通州,用閘壩調節水位落差,取名閘河。
舉世聞名的盧溝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到現在已有800多年曆史。盧溝橋全長266米,橋的中心跨孔長21.6米,近岸橋孔跨16米,橋麵寬7.5米,共140根石柱,上雕有485個形態各異的石獅子。這座雄偉的白石橋作為文物瑰寶,一直保留至今,它反映了金代卓越的建築藝術和創造魄力。
以《周易》象數規劃布局
元大都中國古都的選址、規劃設計和布局往往是那一時代文化思想的集中體現。國都的物質實體和時代的文化思想,如影之隨形,不可分離。中國有幾千年的文化傳統,發源和傳承著東方文明,自有一套與之相適應的國都規劃布局思想。
元大都是中國古都城建史上的一個偉大的裏程碑,它集中地體現了中國古都的傳統文化特色。因此,它的建城思想也是國際學術思想界關注的焦點。透過曆史的天際線,去考察那些依稀可辨的蹤跡,就會發現儒、道、釋的文化思想在元大都的規劃布局中都起了重要的作用,而將儒、道、釋三者結合,反映在元大都規劃布局中的集中之點,就是《周易》象數。這是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在古都風貌中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國城市發展史和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