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地理風水實例選驗(二)(2 / 3)

元大都的最初規劃、設計者是劉秉忠

劉秉忠 學術設計家

劉秉忠(1216-1274年),元代邢台(今河北邢台)人,字仲晦,初名侃。少時為僧,名子聰,號長春散人“秉忠生而風骨秀異,誌氣英爽不羈。八歲入學,日誦數百言。”他生於一個世代書香的官宦人家,到他這一代已家道中落。少年時,他就入武安山天寧寺為僧。因此《元史》說他:“因從釋氏,又名子聰。”而長春散人又是道士的道號。“其詩蕭散閑淡,類其為人”,這是他內心道教神仙思想的反映。他的傳統文化根底深厚,“於書無所不讀,尤邃於《易》及邵氏《皇極經世書》,至於天文、地理、律曆、三式六壬、遁甲之屬,無不精通。論天下事如指掌”。劉秉忠尤為推崇、精心研究的《易》為儒家群經之首。而“邵氏《皇極經世書》”,即北宋邵雍(字堯夫,諡康節,1011-1077年)所著,推演世事變幻的《皇極經世書》,是邵雍據《易傳》關於八卦的原理,用道家的思想提出宇宙構造圖式的學術體係,為其代表作。由此看來,劉秉忠身為和尚,心向道家,思想深處又為儒家,一身兼佛、道、儒三者,尤其是能熟練地運用《易》和邵雍《皇極經世書》中的“陰陽數術”來推演天人關係,他是一位用儒家出世濟民的思想而一統佛、道治心、修身、推理、觀天下的謀士和學者。

儒家思想創始人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有著一整套“吾從周”的思想淵源。劉秉忠正是用這一套奠基於西周初年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和都城結構、政治體製係統相結合,來改造當時遊牧民族的蒙古統治者。他提出:“以馬上取天下,小可以馬上治之。”他大力倡導文治,以儒家的思想治國,以道家的思維方式觀察與處理天地人生和人與自然的關係,用佛家釋老思想治心。

劉秉忠醉心於儒、佛、道思想,尤精於陰陽術數,必然反映在他主持規劃設計的元大都之中。很可惜,元大都還沒有完全建成,劉秉忠就謝世了。繼起的虞集(字們牛,1272-1348年)秉承劉秉忠的思想,繼續元大都的建城計劃。《元史》奪傳說虞集“得程、朱氏微旨,著《易詩書論語說》,以發明其義”。他又仿邵雍,主修《元經世大典》八白帙。虞集也是最為崇拜邵雍,他在自己的書房裏“右室書邵堯夫(雍)詩,題曰邵庵。故世稱邵庵先牛”。所以,劉秉忠、虞集都把邵雍的思想作為元大都的文化精髓。

“周王禮製”的儒家思想與元大都“周王禮製”是儒家政治思想的藍圖,也集中表現在元大都的規劃布局中。《析津誌輯佚》載:“至元四年(1267年)二月己醜,始於燕京東北隅辨方位,設邦建都,以為天下本。”而“唯王建國,辨方正位,國體經野,設官分職,為民立極”正是《周禮》開篇的總綱,周王禮製將君、臣、父、子、長幼秩序,各種職能機構和各種文武官員在郜城的地理位置上固定下來,把官的品級、職能,人的長、幼、尊、卑,四時的春、夏、秋、冬,人的仁、義、禮、智、信,顏色的青、紅、·1084·第四部宜居寶典

白、黑、黃等等都在國都的方位上固定下來,這就是“周王禮製”在國都規劃中的總綱。“四月甲子,築皇城。位置公定方隅,始於新都鳳池坊北立中書省”。皂城和中書省是國家首腦所在地,確立在都城的中心。都城的整體形狀正南正北,堂堂正正,略為長方形,中軸線對稱均勻。皇城居中,內則宮城為大內,一層又一層的城牆都是“周王禮製”思想充分而完滿的體現。

元大都與《易經》思想指導下的《周禮·考工記》

《周禮·考工記》說:匠人建國,水地以懸……晝參諸日中之景,夜考之極星以正朝夕。……匠人營國,方九裏,旁三門。國中九經就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麵朝後市,市朝一夫。……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東西九筵,南北七筵……應門二徹三個,內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其國,以為九分,九卿治之。……門阿之製,以為都城之製。

現在元大都城基本上為方形。北城牆6730米,南城牆6680米。周長28600米,麵積50餘平方公裏。元大都城內街道的分布,除什刹海、北海和中海附近,基本上呈棋盤形。東西南北各有九條大街,呈九經九緯之狀。“九九”是《周易》老陽之數,稱為極陽數,為最大的天數,隻能用於國都的皇天之居所。大街寬25米,胡同寬約6—7米。現在北京城內的不少街道、胡同,仍保留了當年元大都街道的形製。

元大都的中軸線沿麗正門、靈星門、崇天門,宮城的大明門、延春閣出厚載門。

左邊的祖廟(即太廟)在東麵的齊化門內以北。《析津誌輯佚》載:“太廟在震位即青宮。”社稷壇在西麵的平則門內以北,在兌位。中央的官署中書省在中軸線附近,北中書省(翰林院)在鳳池坊之北的招賢坊內,南中書省在千步廊之右的五雲坊。禦史台在肅清門內,“在左右執法天門上”,肅清門在西北,代表深秋,秋風肅殺而肅清。禦史台又稱霜台,主刑法,後改建於元大都東南角的澄清坊,位居文明門內。

《析津誌輯佚》解釋說:“素嚐讀《易》”,“君子折獄至刑。二卦皆取象於雷電。釋者曰:雷電者,天子之威令……非至明且斷者,不足以當其任。”東方為震卦。

水都監在積水潭北岸,管農田水利。《析津誌輯佚》:“天師宮,在艮位鬼戶上。”這些布局都完全符合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地理的觀念。元大都的主要市場集中在積水潭東北岸的日中坊,取“日中為市”的意思。總之,元大都的總體布局都嚴格按照《易經》思想指導下的《周禮·考工記》來規劃布局,充分體現了“周王禮製”的國都規劃製度。

與儒家先賢有關的坊名地名是地方文化的一種標誌。元大都共50坊,據《元一統誌》記述,其中起碼有22個坊名與儒家先聖先賢的典故有關。排列是:阜財坊坊近庫藏,取虞舜《南風歌》阜民財之義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