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院東院進門兩側為喜鵲登梅,背麵為青竹和“福祿壽”三字。四個馬頭為暗八仙。正房扶欄中為葡萄,東為蓮花,西為牡丹。前院內有“福德祠”,八寶圖上有兩個活靈活現的獅子和喻為吉慶有餘的圖案。
還有陰紋線刻,如五院門蹲石獅底座為“金獅白象”,中為“馬上封猴(侯)”、“燕山教子”、“輩輩封侯”。南房柱石底墊為“漁樵耕讀”、“麻姑獻壽”等。六院門蹲石獅石礎上有“出將入相”、“神荼鬱壘”(相傳古代以神荼、鬱壘為門神,可以禦凶邪避鬼魅)、“得勝返朝”等線刻,圖像清晰,故事引人,線條流暢,形象逼真。
喬家大院是清朝華北居民建築的典型,它被譽為北方居民建築史上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大院以獨特的建築和館藏珍品吸引了無數遊人,正如大家所說:“皇家看故宮,民宅看喬家。”延續至今,喬家大院乃是中國北方民居中光彩奪目的一顆明珠。
第十一節 中國特色的東方威尼斯城市———蘇州建築格局
據世傳文獻最早記載天人相通這一基本思想,將之應用於城市規劃布局是春秋時期的吳國國都今江蘇省蘇州市。
公元前514年,吳國的國王闔閭接受伍子胥的建議:“凡欲安軍治民,興霸成王,從近製遠者,必先立城郭、設守備、實倉庫。”他們把營建國都作為興國的第一件大事。
伍子胥主持闔閭城(今蘇州)的選址和規劃布局。他提出“相土嚐水、法天象地”的原則。用“其尊卑以天地為法象,其交媾以陰陽相配合”的思想進行實地調查,觀察土壤的性狀與肥沃程度,考究河泉水源與流域分合,由此選定城址。
將城的結構、位置座向與天象相呼應配合,“陰陽調合、四序順理、兩陽以時、寒暑應氣”,設“陸門八,以象天之八風;水門八,以法地之八卦”。“八風”就是八方之風,它們隨季節不同而風向差異。將城牆四周,每邊各開二門。
四麵八方都照顧到很符合交通原則。東麵為婁、匠二門,西為閶、胥二門,南為盤、蛇二門,北為齊、平二門。《史記·律書》中說:“閶、闔風居西方。”向西建此二門以象天門,引入聞風以通天上。吳欲並越,用十二生肖的方位在越國方位正處於蛇上,所以將東南門命名為蛇門。吳的主位正處於龍位,其方向在辰,以龍克蛇吳必勝越,龍以盤為穩,西南因名盤門。
北麵的“齊”、“平”二門也有掃平齊國的意思。楚在西北,也將閶門名為破楚門。因此,新建都城的目的意欲振興自強,以稱霸中原,其主題思想是非常明確的。
吳國在伍子胥的謀劃之下,終於滅越、破楚、平齊而稱霸海內。但這也違背了中國古代選址布局追求的目標協調與平衡人與環境的關係,也即人與自然環境、人與周圍的社會環境力圖達到和諧共處,互補互助的關係,而是選用“鬥爭”的手段壓奪鄰邦,最終四麵受敵而國亡。
但其城市選址布局,深得天時地利,用“法天象地、嚐水相土”的辦法,使城址與城市環境優越、位置良好,真是一塊風水寶地,幾千年來一直相沿不變。到宋代,這裏叫做平江城,留下了著名的石刻古地圖。城內城外互相溝通的河道水網,並通達太湖,形成舉世聞名的城內運河體係。河網與街道相交,又形成眾多的橋梁,直到清代還留下310多座城內古橋,對中國古都文化,留下了極為寶貴的遺產。秀麗的蘇州城也成為一個中國特色的“東方威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