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死後葬在何處?根據有關記載,魏晉年間醫學家皇甫謐的《帝王世紀》載:“葬南郡,曰塚在山陽高平。”唐憲宗時宰相李吉甫《十道圖》也載:“兗州之境伏羲陵……”《十三道圖經載》:“單州魚台縣之東北七十裏曰辛興裏,其間有伏羲皇帝之陵,陵上有廟。”此外,羅泌在《路史·太昊紀》中,宋熙寧十年(1077年)的石刻,元至治二年(1322年)呂唯恕所撰之碑文中,都有所記載。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所修《兗州府誌》中也記載有:“魚台縣伏羲陵在縣東北七十裏鳧山……”當時,微山縣兩城鄉一帶屬魚台縣管轄境內。
以上所述,東漢時期的山陽郡高平縣治所,即今山東微山縣兩城鄉駐地。兩城之伏羲陵,曆史悠久,各朝代均有記載,實為伏羲之葬地。但此陵始建於何時,卻不詳。
伏羲陵位於兩城鄉劉莊村東,今鄒城市郭裏鎮爺娘村;它北依崢嶸的鳳凰山,南抱空明澄碧的微山湖。子山午向,頭枕鳳凰山,腳蹬獨山湖。泰山嶧山之龍脈蜿蜒曲折,穿峽過帳,虎砂相環抱,山水相護衛,從東轉向西,環抱有情,曲曲活動;陰來陽受,陽來陰受,凹凸分明,岡巒重疊,層次高下,左旗右鼓,前帳後屏,左纏右護;帶倉帶庫,文筆高聳,玉帶纏身,朝拜到堂;青龍蜿蜒,白虎馴俯,玄武垂頭,朱雀翔舞,真乃千裏來龍千裏繞抱第一真龍穴。
伏羲陵拜台高築,長40.5米,寬34.6米,高4.6米,麵積為101.3平方米。條石砌壘,雖經數千年風化剝蝕,但顯赫之勢可知。至今祭祀伏羲的古會,每年古曆三月初三,年年不斷,一直延續至今。
陵上伏羲廟飛簷陵空,柱礎拙古,廟後有“六合泉”,湖光山色相映,環境幽雅秀麗。據伏羲、女媧廟石刻壁畫《魏書·地形誌》記載:“高平,二漢屬山陽……有水、千秋城、齊城、高平山、承雀山、伏羲廟。”可見在魏晉時代伏羲陵廟即成為名勝,唐宋元明各代,也皆有重修碑刻。據載,伏羲陵廟原是一組完整的古建築群,千年古刹伏羲廟建造奇特,金碧輝煌,規模宏偉,流光溢彩。總占地150餘廟,自南向北,建有金銀橋,午朝門,綱鑒碑,朝王殿,華佗廟,三聖殿,三官廟,火神廟,人祖廟,嬤嬤樓,十大閻王殿,王母閣,花花神廟,疹子神廟,藥王廟,華佗廟,天啟廟,土地廟,風婆婆廟,三義廟,山神廟。
玉極樓院內一座四棱柱體石碑,高度9.9米;碑文《七律》一首,狂草,落款為蓬七玄真洞正乙紫府雙口道人(上八仙)呂洞賓絕跡題撰。
共詩讚美此地山清水秀,風景怡人:鳥幾山頭不計年,鴻蒙未分始占先;古鬆不老千載秀,萬竹叢生月滿川;西畔鶴軒轉清幽,西望晴光景色鮮;且看山色旅遊沉,免教花落惹新嫻。
因為這通(上八仙)呂洞賓親題撰的四棱柱體石碑,也引出了一個真實故事,被當地老百姓傳得神乎其神,至今也是一個不解之謎。
故事
文革初期,伏羲陵廟遭到毀滅性的破壞,但唯獨這通9.9米高、呂洞賓題撰的九棱石碑紋風不動。一百多人找來了大麻繩,喊著號子想拉倒這通石碑,突然,麻繩斷了,所有拉碑之人都摔傷了。這幫造反派也隻好抬著、扶著、攙著、背著受傷人員下了山。至今這通神奇的石碑完好無損,仍然屹立在伏羲陵廟之內。
伏羲陵廟前有朝王廟,後有女媧殿,另有鼓樓、鍾樓、廟門等。周圍繞以青石牆圍,綴有翠柏蒼鬆。廟後有六大清泉,水湧出地,分別稱為聖母池泉、西龍泉、聖裔泉、六小泉、西六泉、小龍泉。泉水有的像串串珍珠,有的像汩汩細流銀絲,有的似盛開蓮花。群泉繞林,蔚然壯觀。
由此可見,伏羲陵廟鼎盛之時,暮樓晨鍾繞繞,清泉溪流潺潺,秋風嘯鬆而折衰草,春陽耀古牆而明舊廟,實為人間仙境,名勝古跡。由於年久失修,現伏羲陵台上僅存伏羲殿了。
伏羲殿為單層懸山式建築,鬥拱結構,六架重梁,鼓狀石礎。殿頂為黃綠色琉璃瓦,殿內梁、檁、椽、柱上施以彩繪,坐落在青石雲台(伏羲陵)上。從微山湖中往北望去,高大巍峨,壯觀非凡。筆者有幸三次登臨,身處仙境,心馳神往,浮想聯翩,不由提筆抒情《拜謁伏羲陵》:拾階登謁伏羲陵,虔誠躬拜女媧殿。瞻望人類之有始,發思蒼鬆幽情念。
始祖鼎名垂宇宙,俯仰聖王太昊顏。神悟中華玄奇奧,八卦真諦授吾傳。
第三節 商鞅的餓虎下崗穴
在民間廣為流傳著風水聖姑九天玄女為商鞅的祖父點餓虎下崗穴的故事。
傳說某天,九天玄女路途中意外受傷,得到一位名叫商革的人相救,其時適逢商革之父病逝。為報滴水之恩,九天玄女決定替商家尋一塊風水寶地,因商革守孝,隻帶其子商鞅翻山越嶺走到一山崗時,手指此處問商鞅:“你看那山形狀是什麼?”聰明機靈的商鞅向山崗仔細一瞧,但見那山崗果然形狀古怪,有頭有軀,有腳有尾,似獅、似虎、似豹,均是威猛之形,不由脫口說道:“其形透出威勢,非獅即虎,非虎即獸,玄妙至極”。
九天玄女微微一笑道:“此崗之形,似獅而缺王者之氣,似豹其威又有過之而不及,由東向西,傾斜而下,不正是一隻餓虎下崗之勢嗎?若以餓虎下崗立穴喝形,則至為貼切矣。”隨即她領商鞅返回家中,把商鞅的祖父遺體抬上雲中山,葬在那座餓虎下崗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