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地理風水實例選驗(四)(3 / 3)

自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以來,對他的祭奠活動在草原上代代相傳。成陵由守陵的達爾扈特人主持祭奠活動。今天,在每年的農曆三月二十一、五月十五、八月十二和十月初三,舉行四次大祭,小祭則每月都有。每到祭祀之時,眾多的拜謁者懷著虔誠的心情,不辭千裏跋涉而來,站在這位傳奇人物高大雕像前,獻上哈達、煉燭、香炷、整羊、牛羊奶、酥油、馬奶酒等最聖潔的祭品。整個祭奠過程共需兩小時左右。成陵的祭祀活動承載著千百年來蒙古族的傳統文化,吸引著國內大批遊客前來觀光拜謁。

實際上,鄂爾多斯成吉思汗墓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塚和象征性陵寢,並非成吉思汗的安葬地。至於成吉思汗究竟安葬在哪裏,至今還是一個謎。目前,中國曆代皇陵,如秦朝、漢朝、唐朝、宋朝、明朝、清朝的皇陵都已經找到,部分陵墓已經開掘,唯獨沒有發現元朝的皇陵。

而且,元朝10個皇帝,世人連一個皇家陵墓都不知道。不僅這樣,連元朝的王公貴族的埋葬地也鮮有發現。所以,傳世的元代的文物少之又少,元代考古備受關注。

據一些史料記載,成吉思汗,包括元朝皇帝,均實行秘葬製度,即帝王陵寢的埋葬地點不立標誌,不公布,不記錄在案。所以,自明代以來,關於成吉思汗陵和元代帝王陵的確切位置,就一直是人們探尋的熱點。尤其是學術界,對成吉思汗寢的具體位置有多種說法,如在鄂爾多斯草原;在蒙古國境內的肯特山之南;在阿爾泰山等。既然是秘葬,不立標誌,不公布,不記錄在案,那麼,種種正史、野史的記載自然可信度都不大,大多數屬傳說、推測,甚至是捕風捉影而已。

一代天驕元太祖成吉思汗(1162—1227年),於1227年在征戰途中病逝於現寧夏回族自治區六盤山一帶,終年66歲。陷入極度悲痛中的將領們按蒙古族習俗把成吉思汗秘密安葬。將其遺體運回草原的某處,在地表挖深坑秘葬。下葬後,用土回填,然後“萬馬踏平”。

又要用帳篷將周圍地區全部圍起來,待到墓葬地麵上的青草長出,而且與周圍的青草無異,才將帳篷撤走,這樣墓葬的地點就不會泄露了。

成吉思汗墓對於這位曾經建立了橫跨歐亞大陸帝國的曆史人物,其陵寢究竟在何處,將是不解之謎。成吉思汗的安葬是極為秘密的。據史載,諸帝皆葬於所謂漠北的起輦穀。蒙古人把這塊墓地稱之為“大禁地”,《蒙古黃金史綱》作不爾罕哈勒敦。波斯學者拉施特《史集》多次明言成吉思汗的大禁地在不爾罕哈勒敦山,幼子抱雷,及孫蒙哥合罕,忽必烈合罕、阿裏·不哥以及其他後裔也埋葬在那裏。但另處又說靠近薛靈哥河之不答溫都兒有成吉思汗的大禁地,除忽必烈外,唆魯永貼尼別姬及所有其他宗王均葬於此。關於元朝的“大禁地”究竟在何處,異議甚多。成吉思汗的葬地在鄂爾多斯的伊金霍洛;而著名蒙古史學家屠宰認為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客魯倫河曲之西,土拉阿之東,肯特山之陽。蒙古大汗魂魄用棺殮之,棺“用原木二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加髹漆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大汗無論死於何地,也要運其梓宮於漠北。為了保守秘密,不讓人知道大汗的確切葬地,在前往墓地的當天,如遇有行路之人,皆盡行殺戮。至其所葬陵地,開穴所起土成塊,依次排列,棺既下,複依次掩覆之。其有剩土,則運置他所。送葬官三員,居五裏外。葬畢,“則用萬馬蹴平,俟草青方解嚴,則已漫平坡,無複考誌遺跡”。若幹年後,參加送葬的人一死,便再也無人知道葬地的確切位置了。

還有記載說,成吉思汗秘葬後,在秘葬地表殺死一頭小駱駝,這時,陪伴這頭小駱駝前來的母駱駝就會十分悲痛地號叫,並且利用駱駝的特殊記憶力記住這個地點。第二年來祭祀的時候,把這頭母駱駝牽來,離得很遠時,母駱駝就會悲痛地飛奔過去,在小駱駝被殺的地方號叫,這樣,前來祭祀的人就能找到墓葬的確切地點。假設傳說是真實的,但駱駝的壽命是有限的,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記憶的標誌也慢慢消失了。

成吉思汗的第34代嫡孫,中國最後一位蒙古王爺奇忠義先生講述了一個流傳在鄂爾多斯草原上的美麗傳說:當年,成吉思汗率領軍隊西征西夏時,路經鄂爾多斯草原的包爾陶勒蓋,目睹這裏水草豐美、花鹿出沒的美景,十分陶醉,流連之際失手將馬鞭掉在地上,隨從要拾馬鞭時,被成吉思汗製止。大汗有感而發,吟詩一首:“花角金鹿棲息之所,戴勝鳥兒育雛之鄉,衰落王朝振興之地,白發老翁安息之邦。”並對左右說:“我死後可葬此地。”成吉思汗在六盤山逝世後,屬下準備將他的靈柩運回蒙古故地安葬,但靈車路過鄂爾多斯草原時,車輪突然深陷地裏,人架馬拉也紋絲不動。這時,大家想起了成吉思汗生前的話,於是,就地將成吉思汗安葬在了鄂爾多斯草原上,並留下500戶“達爾扈特”人守護。(蒙古文史典籍《黃金史》記載)。

日本侵略中國時,為保護成吉思汗陵寢,當時的國民黨政府於1939年把成吉思汗靈柩先後遷移到甘肅省榆中縣興隆山、青海省湟中到塔爾寺。1941年,侵占包頭的日本侵略軍進犯鄂爾多斯,搶掠並燒毀了當時作為鄂爾多斯地區蒙古宗教文化中心的王愛召(王爺廟),大火燒了半個多月。1954年4月1日,新中國的中央政府將成吉思汗的靈柩移回鄂爾多斯,在伊金霍洛旗重新修建了陵園,並將散落在各地的成吉思汗遺物逐步集中到了成吉思汗陵。現在,成吉思汗陵還分別供放著成吉思汗的夫人、胞弟,以及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和其夫人的靈柩。

第二十一節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祖地鳳陽陵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年幼時,居住泗州,家境貧困,隻有跟父母四鄉討飯度日。

一日來到鳳陽嶺下一家大戶人家門前,此家是深宅大院,正張燈結彩設宴待客。仆人端來殘湯剩菜,其中有一條魚肉已吃掉,光剩魚頭連骨帶尾的紅尾大鯉魚,父母舍不得吃,全部叫朱元璋啃掉。說來也奇,此紅鯉魚魚眼轉動,魚嘴一張一合,朱元璋顧不得這些,一股腦全朱元璋部把這條魚吃個精光,據傳說這是條龍魚,誰吃了魚頭誰就能當皇帝。自從吃了這條鯉魚後,朱元璋身健體壯,力大如牛。

不久,此地發生瘟疫,父母都染病而死。由於家貧無以為殮,朱元璋隻好把父親的屍體用破席卷上,扛在肩上去鳳陽嶺上草草埋葬。走至山腰,突然屍體從席筒中滑出,墜入地上。就在朱元璋彎腰準備鋪席再卷屍體之際,頭上一個炸雷,暴雨傾天而下,朱元璋渾身濕透,慌忙用破席遮蓋上父親的屍體,急覓地躲避風雨。及至風雨過後,重回舊地尋覓屍體時,卻不料屍體已無蹤影,而原來放屍地點本是平地,但現已隆起成墳,泥土已把屍體掩埋,形成一處墓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