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史之言,進退無據,類皆如此,試加詰問使之置對必無辭以自解矣。若以地言則紹興諸陵臣所未睹,不敢輕議。然趙彥逾固謂舊定神穴土肉淺薄,開深五尺下有水石,難以安建矣。而荊大聲者,乃謂新定東頭之穴,比之先定神穴高一尺一寸五分,開深九尺,即無水石,臣嚐詳考二人之言,反複計度,新穴比之舊穴隻高一尺一寸五分,則是新穴開至六尺一寸五分,則與舊穴五尺之下有水石處,高低齊等,外何卻可開至九尺,而其下二尺八寸五分無水石耶,且大吉,既知有此無水吉,穴當時便當指定,何故卻定土肉淺薄下有水石之處以為神穴,直至今日前說漏露無地可葬,然後乃言之耶。其反複謬妄,小人常態,雖若不足深責,然其奸心乃欲奉。壽皇梓宮至之水中而略不顧忌,則其岡上迷國,大逆無道之罪不容誅矣。脫使其言,別有曲折,然一阪之地,其廣幾何,而昭慈聖皇皇後已用之矣。高宗一帝一後,徽宗一帝二後又用之矣。計其地氣已發,泄而無餘,行園巡路下宮之屬,又已迫狹之甚,不可移減,今但就其空處即以為穴東四趲那,或遠或近,初無定論。蓋定穴之法,譬如針炙,自有一定之穴,而不可有毫厘之差使。醫者之使砭艾皆如今日台史之定宅兆,則攻一穴而偏身皆創矣,是又安能得其穴道之正乎?若果此,外別無可求,則亦無可奈何,而今兩浙數州皆為近甸,三二百裏豈無一處可備選擇,而獨遷就偏仄於此數步之間耶?政使必心欲求得,離山坐南向北之地,亦當先泛求壯孝高平可葬之處,然後擇其合於此法者。況其謬妄不經之說,初不足信也耶,臣自南來經由嚴州富陽縣,見其江山之勝,雄偉非常,蓋富陽乃孫氏所起之處,而嚴州乃高宗受命之邦也。說者又言臨安縣乃錢氏故鄉,山川形勝,寬平遂密,而臣未之見也。凡此數處,臣雖未敢斷其適然可用,然以臣之所已見聞者,逆推其未見未聞安知其不更有佳處萬萬,於此而灼然可用者乎!
但今偏信台史之言,固執紹興之說而不肯求耳,若欲求之,則臣竊見近年地理之學,出於江西福建省為尤盛,武使未必皆精,然亦豈無一人粗知梗概大略乎?穩優於一二台史者,欲望聖明深察此理,斥去荊大吉,置之於法,即日行下,兩浙帥臣監司疾速搜訪量支路費多,差人兵轎馬,催遣赴闕,令於近甸之行相視,得五七處然後遣官,按行命使覆按不拘官品,但取通曉地理之人,參互考訂,擇一最吉之處,以奉壽皇神靈萬世之安。雖已迫近七月之期,然事大禮重,不容苟簡,其孫逢吉,所謂稍寬日月,別求吉兆為上,此十字者,實為至論,唯陛下采而用之,庶幾有以稍慰天下臣子之心,為國家祈天永命之助。臣本儒生,不曉術數,非敢妄以淫巫瞽史之言,眩惑聖聰,自速譏誚,蓋誠不忍以壽皇聖體之重,委之水泉沙礫之中,殘破浮淺之地,是以痛憤激切一一為陛下言之。譬如鄉鄰親舊之間,有以此等大事商量,吾乃明知其事之利害,必至於此而不盡情以告之人,必以為不忠不信之人,而況臣子之於君父,又安忍有所顧忌而默默無言哉?唯陛下詔賜省察,斷然行之,則天下萬世不勝幸甚!謹錄奏聞,伏候敕旨。
朱熹於南宋慶元六年(1200年)三月病卒於福建省建陽縣考亭,享年71歲,十一月與夫人劉氏合葬於此。
朱熹的墓地是他生前親自挑選在建陽縣黃坑鄉後塘村(古稱黃石大林穀)。背靠九龍山之九龍岡,墓坐西向東,為辛山乙向:九龍山下水流西,醉翁倒臥穴入臍;金童捧誥兩邊立,代代子孫著紫衣。
左水倒右出巽巳方,為正養向,名為貴人祿馬上禦街,丁財大旺,功名顯達,發福綿遠;忠孝賢良,福壽雙全,房房皆發。
墓頂為圓丘形,周壁以鵝卵石壘砌,後立碑,上書“宋先賢朱子、夫人劉氏墓”。墓前有石供桌、石香爐、拜壇和一對石望柱。
第十九節 南宋丞相賈似道的大起大落
南宋丞相賈似道的祖塋地,酉山卯向,是己酉龍歸妹卦三爻,丁醜壁宿持世,七元畢宿管局,己酉又屬丁酉,穿得尾宿管山,能食持世宿,會以本山逐年順行,至丁酉六旬,而凶禍立見。
故其記雲:金星壁水星現,最喜金烏升寶殿,正麵諸侯半麵君,癸酉年生受恩眷。六十年後急宜遷,尾火虎星果出現。馬頭火焰衝天紅,破了金烏傷金殿,地形天象殺氣同,到此令人無眼見,天機秘密不容緘,地記留為千古驗。
賈似道墓墓地此穴蓋巒頭方位受克,而持世之宿受吞陷。凡禽星在十二支中升殿入堰,大吉。穴宿又宜與流水宿相生,地和為一。二十八宿藏於透地龍之下,地盤作用,取回吉砂,水禽星持世,為透地龍納音為表裏,以及渾天度相克為官煞者。
賈似道任職之時,是南宋即將滅亡的1260年,宋理宗景定年間。因他祖墳風水好,得歸妹卦,因此,賈家郎才女秀,他姐姐被選入皇宮封為皇妃。
賈似道在朝任職由原來的京湖製史、宣撫大臣到被封為衛國公。宋度宗繼位後賈似道更加權勢顯赫,盡管貴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一生中都奔波於與蒙古軍戰亂之中。他想方設法,為穩定南宋其朝政,以鬥蟋蟀的招數,運用到料理朝綱和抵禦北寇蒙古忽必烈之中,致使南宋又延續二十多年平安。
但終在告老還鄉的路上,被先妻殺害。
第二十節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墓之謎
舉世聞名的成吉思汗墓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高原上的伊金霍洛(蒙語意為聖主成吉思汗的陵園)旗境內,坐落在高高的甘德爾山岡上。周邊一派草原風光,把金碧輝煌的成陵大殿襯托得雄偉壯美。陵區總麵積5萬餘平方米。正殿前方是寬闊的廣場,廣場上聳立著兩根“瑪尼宏”(旗幟)的旗杆,上麵印有成吉思汗陵墓圖9匹騰空駿馬的圖案。
據說,這是蒙古族希望興旺發達和幸福向上的象征性標誌。成陵大殿高26米,建築麵積1500多平方米。上部為一大兩小蒙古包式造型的殿頂。上麵鑲嵌著藍、黃兩色琉璃瓦,組成傳統的雲勾浪紋圖案。飛簷高聳,翹角淩空,朱紅色的大門和寬大的窗欞、殿前的漢白玉雕欄、沉穩的花崗岩基座,把大殿襯托得氣勢恢弘,莊嚴肅穆。整個大殿由前殿、後殿、東西殿、東西走廊組成。前殿安放著高達5米的成吉思汗塑像,後殿正麵陳列著三頂黃緞蒙古包,其中安放著成吉思汗和三位夫人的靈柩。東殿安放著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及其夫人的靈柩,西殿供奉著成吉思汗的戰刀、馬鞍及祭祀奶桶。各殿和兩廊內牆上均繪有壁畫。西走廊壁畫描繪了成吉思汗的畢生功勳和當時蒙古族的社會情況、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等,東走廊壁畫反映了忽必烈統一中國後蒙元帝國工、農、商、航海等各方麵的盛況,臣民與朝廷的關係,以及與鄰國的通商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