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認識土壤的基本組成(1 / 3)

物理風化的結果,使岩石失去了堅實性,由大塊變為小塊,再變為細粒,而形成疏鬆多孔的風化物,從而獲得了岩石所沒有的對水和空氣的通透性。同時表麵積增加,擴大了與外界的接觸麵,有利於化學風化的進行。

(二)化學風化

在水分、氧氣、二氧化碳、各種酸類等因素作用下,使岩石的化學成分及特性發生變化的作用稱為化學風化。化學風化的形式有水解作用、水化作用、氧化作用和溶解作用。

岩石化學風化的結果,產生顆粒很細的新的次生黏粒礦物,如高嶺石、蒙脫石、伊利石、含水氧化物等,從而使其風化產物開始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蓄水性能等許多重要特性。同時通過化學風化使封閉在礦物中的難溶性養分轉化為可溶性養分,為生物的出現提供了最初養分來源。

(三)生物風化

生物風化是指動物、植物、微生物的活動及其分解產物對岩石的破壞作用。生物風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生物的機械破壞作用,例如植物根係的伸展,尤其是樹根伸入岩石裂縫中,可使岩石開裂和破碎;二是生物引起的化學分解作用。例如地衣、苔蘚及各種動植物,在生長過程或其遺體分解過程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和有機酸類物質也可以使岩石礦物發生化學分解和破壞。

生物風化的結果,不僅具有物理風化和化學風化破壞岩石的效果,而且還為風化產物變成土壤提供了最初有機質來源。

物理風化、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是相互聯係、相互促進的,同時同地共同對岩石產生破壞作用,隻是在不同條件下各種風化作用的強度不同而已。

二、成土母質的特性和類型

(一)成土母質的特性

1.分散性和保水、保肥性的發展母質中出現微細顆粒,其中一部分屬於膠體範圍,因而發展了表麵吸附性能,可以保存一些水分和養料,但與土壤相比,還是微不足道的。

2.出現了通透性和蓄水性母質比岩石疏鬆多孔,能通氣透水,其熱性質也有一定的發展。同時由於細小顆粒的產生,使母質具有一定的毛管現象,從而增加了蓄水性能,但與土壤相比,水氣的矛盾較大,很不協調。

3.含有一定的養分經過風化後釋放出來的養分,是可以被植物吸收的,但風化物保蓄養分能力差,養分大部分被淋失,且呈分散狀態存在。母質不僅含養分少,而且缺乏氮素。因此較之土壤,無論是養分的數量上還是養分種類上都還不能滿足植物生長的需要。

(二)成土母質的類型

在自然界,風化的產物很少保留在原地,大多數被流水、風力、冰川及重力的作用,搬運到其他地方沉積下來,根據其成因,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物理風化的結果,使岩石失去了堅實性,由大塊變為小塊,再變為細粒,而形成疏鬆多孔的風化物,從而獲得了岩石所沒有的對水和空氣的通透性。同時表麵積增加,擴大了與外界的接觸麵,有利於化學風化的進行。

(二)化學風化

在水分、氧氣、二氧化碳、各種酸類等因素作用下,使岩石的化學成分及特性發生變化的作用稱為化學風化。化學風化的形式有水解作用、水化作用、氧化作用和溶解作用。

岩石化學風化的結果,產生顆粒很細的新的次生黏粒礦物,如高嶺石、蒙脫石、伊利石、含水氧化物等,從而使其風化產物開始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蓄水性能等許多重要特性。同時通過化學風化使封閉在礦物中的難溶性養分轉化為可溶性養分,為生物的出現提供了最初養分來源。

(三)生物風化

生物風化是指動物、植物、微生物的活動及其分解產物對岩石的破壞作用。生物風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生物的機械破壞作用,例如植物根係的伸展,尤其是樹根伸入岩石裂縫中,可使岩石開裂和破碎;二是生物引起的化學分解作用。例如地衣、苔蘚及各種動植物,在生長過程或其遺體分解過程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和有機酸類物質也可以使岩石礦物發生化學分解和破壞。

生物風化的結果,不僅具有物理風化和化學風化破壞岩石的效果,而且還為風化產物變成土壤提供了最初有機質來源。

物理風化、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是相互聯係、相互促進的,同時同地共同對岩石產生破壞作用,隻是在不同條件下各種風化作用的強度不同而已。

二、成土母質的特性和類型

(一)成土母質的特性

1.分散性和保水、保肥性的發展母質中出現微細顆粒,其中一部分屬於膠體範圍,因而發展了表麵吸附性能,可以保存一些水分和養料,但與土壤相比,還是微不足道的。

2.出現了通透性和蓄水性母質比岩石疏鬆多孔,能通氣透水,其熱性質也有一定的發展。同時由於細小顆粒的產生,使母質具有一定的毛管現象,從而增加了蓄水性能,但與土壤相比,水氣的矛盾較大,很不協調。

3.含有一定的養分經過風化後釋放出來的養分,是可以被植物吸收的,但風化物保蓄養分能力差,養分大部分被淋失,且呈分散狀態存在。母質不僅含養分少,而且缺乏氮素。因此較之土壤,無論是養分的數量上還是養分種類上都還不能滿足植物生長的需要。

(二)成土母質的類型

在自然界,風化的產物很少保留在原地,大多數被流水、風力、冰川及重力的作用,搬運到其他地方沉積下來,根據其成因,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殘積母質(殘積物)岩石風化產物就地堆積,稱為殘積母質,也稱為原積母質。殘積母質一般處在山地的平緩處或丘陵崗背,是搬運和堆積作用較少的地段,所形成的土壤一般肥力不高,但與山區林業發展關係極大。

2.坡積母質(坡積物)山坡上的風化物受水流和重力的聯合作用,在坡地下部或山麓堆積起來就形成坡積母質。所形成的土壤一般肥力較高,在自然條件較好的低山區是果木和經濟林木的主要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