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食物中毒的調查處理(1 / 3)

)式中K=100%或1000‰。

(2)研究方法:在描述性研究之前,要先對食物中毒事件的基本情況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包括:中毒發生單位情況、人員及分布情況、食品供應情況、飲用水供應情況等。調查目的是摸清疾病發生可能因素的基本信息,以利於在調查分析中逐個排除與確定。調查時應注意各類信息的完整性,一些非正餐供應的食品也要調查。

1)內容:主要包括食物中毒的總罹患率、“三間”分布的分罹患率以及中毒者臨床表現(症狀、體征、潛伏期、臨床檢驗)。調查目的是反映疾病嚴重程度(罹患率、臨床表現),同時提供疾病基本流行病學特征,獲得病因線索(分布),有助於形成假設,供進一步分析。

2)方法:通過對不同時間、不同地區和不同人群特征分組,將食物中毒的分布情況真實地展示出來。通過對食物中毒的“三間”分布的分析,發現病例之間是否存在的某種關聯,建立病因假設;時間分布能揭示涉及相似疾病的病人在數小時或數天內相互之間發病的關聯情況,而且根據暴發曲線和高峰,可基本判斷該起食物中毒的暴發類型(同源一次暴發、同源持續暴發、人間傳播暴發);地區或人群分布能分析不同餐次,不同供餐單位(如各食堂),不同進餐者(如各班級)的發病差異,能揭示共同的暴露因子。

2.分析性研究

分析性研究包括病例-對照研究(ca-trol study)和隊列研究(cohort study)。

(1)病例對照研究:探索疾病的危險因素,提出病因假設,在描述流行病學研究的基礎上,初步形成病因假設;檢驗假設,用病例-對照研究來檢驗這個假設是否成立。食物中毒病例-對照研究采用選定食物中毒病例和未發生食物中毒的人群,分別調查其既往飲食史,以判定可疑中毒飲食史(某餐或某種食物)與食物中毒有無關聯及其關聯程度大小的一種觀察(分析)研究方法。

1)分析指標:計算卡方值(χ2)和比值比(odd ratio,OR),分別分析可疑中毒食品與食物中毒有無關聯及其關聯程度。

2)研究方法:選擇病例組(病人)和對照組(未發病),分別回顧其最短潛伏期之前(通常為發病前72h)暴露(進食)史。調查時要注意病人可能食用過多種共同食物,並注意收集未食用者(對照)的發病情況以及特殊個案的發病和飲食情況。有條件的可以采用配對病例對照,提高檢驗的效率。

3)分析方法:針對各種形式的飲食史情況,要采取不同的分析方法。如對於單一的進食史,可進行單因素分析及普通卡方檢驗;對於多餐的或多品種的進食史,可進行多因素分析及分層卡方檢驗等。

)式中K=100%或1000‰。

(2)研究方法:在描述性研究之前,要先對食物中毒事件的基本情況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包括:中毒發生單位情況、人員及分布情況、食品供應情況、飲用水供應情況等。調查目的是摸清疾病發生可能因素的基本信息,以利於在調查分析中逐個排除與確定。調查時應注意各類信息的完整性,一些非正餐供應的食品也要調查。

1)內容:主要包括食物中毒的總罹患率、“三間”分布的分罹患率以及中毒者臨床表現(症狀、體征、潛伏期、臨床檢驗)。調查目的是反映疾病嚴重程度(罹患率、臨床表現),同時提供疾病基本流行病學特征,獲得病因線索(分布),有助於形成假設,供進一步分析。

2)方法:通過對不同時間、不同地區和不同人群特征分組,將食物中毒的分布情況真實地展示出來。通過對食物中毒的“三間”分布的分析,發現病例之間是否存在的某種關聯,建立病因假設;時間分布能揭示涉及相似疾病的病人在數小時或數天內相互之間發病的關聯情況,而且根據暴發曲線和高峰,可基本判斷該起食物中毒的暴發類型(同源一次暴發、同源持續暴發、人間傳播暴發);地區或人群分布能分析不同餐次,不同供餐單位(如各食堂),不同進餐者(如各班級)的發病差異,能揭示共同的暴露因子。

2.分析性研究

分析性研究包括病例-對照研究(ca-trol study)和隊列研究(cohort study)。

(1)病例對照研究:探索疾病的危險因素,提出病因假設,在描述流行病學研究的基礎上,初步形成病因假設;檢驗假設,用病例-對照研究來檢驗這個假設是否成立。食物中毒病例-對照研究采用選定食物中毒病例和未發生食物中毒的人群,分別調查其既往飲食史,以判定可疑中毒飲食史(某餐或某種食物)與食物中毒有無關聯及其關聯程度大小的一種觀察(分析)研究方法。

1)分析指標:計算卡方值(χ2)和比值比(odd ratio,OR),分別分析可疑中毒食品與食物中毒有無關聯及其關聯程度。

2)研究方法:選擇病例組(病人)和對照組(未發病),分別回顧其最短潛伏期之前(通常為發病前72h)暴露(進食)史。調查時要注意病人可能食用過多種共同食物,並注意收集未食用者(對照)的發病情況以及特殊個案的發病和飲食情況。有條件的可以采用配對病例對照,提高檢驗的效率。

3)分析方法:針對各種形式的飲食史情況,要采取不同的分析方法。如對於單一的進食史,可進行單因素分析及普通卡方檢驗;對於多餐的或多品種的進食史,可進行多因素分析及分層卡方檢驗等。

計算OR及其95%或99%可信區間,以確定發病與某種食物(或某進食場所)是否存在關聯性以及關聯強度。OR的95%可信區間下限值≥1時,才有意義;OR越大,說明某種食物(餐次)的危害越大。

(2)隊列研究:選定暴露(食用某餐次食品或某種食品)和未暴露於某因素的兩種人群(或不同暴露水平分成N個組群或隊列),回顧追蹤其各自的發病結局,比較兩者的差異,從而判定暴露因子與發病有無因果關聯及關聯程度的一種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