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2)(1 / 3)

治:本指“使水平”,此指“使國平”。國:指諸侯的封地。

齊:使人在道德修養上向聖賢君子看齊,同“見賢思齊”之“齊”。家:指士大夫的封地。

修:從道德上修養。身:自身,自己。

正其心:使自己的心態端正。

誠其意:使自己的心意真誠。

致其知:使自己在知識與智慧上得到提高。

格物:對天地萬物及天地萬物之道能夠感知,目的是為了與心相通,認識自己的本性。

而後:與上句“欲……先……”同樣表示邏輯的條件關係,上句是由果及因的倒溯,此句是由因及果的順推。

壹是:一律。

本:指“修身”。末:指身外的種種事務。否:意為“不可能”。

所厚者:指“本”。所薄者:指“末”。

知之至:智慧的極致。知:智。

《大學》是《禮記》中的一篇政治哲學論文,也是一篇教育論文,主要探討治國平天下的原則和道理,其中特別強調修身對政治的影響。本文為《大學》的第一章,集中闡述了儒家的求學之道:教育的宗旨、步驟及作用,是有誌之士用以自勵並為之奮鬥的修身階梯和人生目標。

儒家教育的基本宗旨是以“明明德”“親(新)民”和“止於至善”為內容的“三綱領”。“明明德”即弘揚高尚的品德,強調的是自我道德的完善;“親(新)民”,即讓其他人也受到知識和道德的感染,強調的是推己及人的道德感化作用;“止於至善”,就是要修身養性,達到把握仁義禮智等綱常名教的境界,執著不放,強調的是為善不已、守善不渝的道德境界。

實現這一宗旨的具體內容及其實踐效果體現在“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格物致知,即接觸事物,獲得知識,通過格物致知,來使自己心正意誠,然後沿著修齊治平的道路實現個人及社會價值。這是一種由近及遠、由己及人、由內及外、由小到大、由個體到群體的修養方法,它凝聚了儒家學派關於人生與社會、道德與政治等問題的思想精髓,表達了完善自我進而改造社會的強烈願望,鮮明地體現了儒家學派“內聖外王”的人格理想。

《大學》原本隻是《禮記》(即所謂《小戴禮記》,共49篇)中的第42篇,是古代教育理論的著作,也是儒家政治理論綱領。從唐代後期開始,《大學》和《禮記》中的另一篇《中庸》逐漸受到儒者的重視,北宋理學家程頤、程顥對《大學》格外推崇,南宋理學家朱熹則繼承二程的觀點,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稱“四書”,並編撰寫成《四書章句集注》,之後《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士人的必讀書,對中國政治、哲學、思想、文化等諸多方麵影響深遠。

司馬遷

治:本指“使水平”,此指“使國平”。國:指諸侯的封地。

齊:使人在道德修養上向聖賢君子看齊,同“見賢思齊”之“齊”。家:指士大夫的封地。

修:從道德上修養。身:自身,自己。

正其心:使自己的心態端正。

誠其意:使自己的心意真誠。

致其知:使自己在知識與智慧上得到提高。

格物:對天地萬物及天地萬物之道能夠感知,目的是為了與心相通,認識自己的本性。

而後:與上句“欲……先……”同樣表示邏輯的條件關係,上句是由果及因的倒溯,此句是由因及果的順推。

壹是:一律。

本:指“修身”。末:指身外的種種事務。否:意為“不可能”。

所厚者:指“本”。所薄者:指“末”。

知之至:智慧的極致。知:智。

《大學》是《禮記》中的一篇政治哲學論文,也是一篇教育論文,主要探討治國平天下的原則和道理,其中特別強調修身對政治的影響。本文為《大學》的第一章,集中闡述了儒家的求學之道:教育的宗旨、步驟及作用,是有誌之士用以自勵並為之奮鬥的修身階梯和人生目標。

儒家教育的基本宗旨是以“明明德”“親(新)民”和“止於至善”為內容的“三綱領”。“明明德”即弘揚高尚的品德,強調的是自我道德的完善;“親(新)民”,即讓其他人也受到知識和道德的感染,強調的是推己及人的道德感化作用;“止於至善”,就是要修身養性,達到把握仁義禮智等綱常名教的境界,執著不放,強調的是為善不已、守善不渝的道德境界。

實現這一宗旨的具體內容及其實踐效果體現在“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格物致知,即接觸事物,獲得知識,通過格物致知,來使自己心正意誠,然後沿著修齊治平的道路實現個人及社會價值。這是一種由近及遠、由己及人、由內及外、由小到大、由個體到群體的修養方法,它凝聚了儒家學派關於人生與社會、道德與政治等問題的思想精髓,表達了完善自我進而改造社會的強烈願望,鮮明地體現了儒家學派“內聖外王”的人格理想。

《大學》原本隻是《禮記》(即所謂《小戴禮記》,共49篇)中的第42篇,是古代教育理論的著作,也是儒家政治理論綱領。從唐代後期開始,《大學》和《禮記》中的另一篇《中庸》逐漸受到儒者的重視,北宋理學家程頤、程顥對《大學》格外推崇,南宋理學家朱熹則繼承二程的觀點,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稱“四書”,並編撰寫成《四書章句集注》,之後《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士人的必讀書,對中國政治、哲學、思想、文化等諸多方麵影響深遠。

司馬遷

司馬遷(約公元前145—?),字子長,夏陽人(今陝西韓城南),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太史令司馬談之子。初任郎中。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繼承父親職位,盡閱史官所藏史書,又遍遊全國各地名都大邑,探訪古跡,考察民俗,采集傳說。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開始編撰史書。天漢三年(公元前98年),因替李陵敗降匈奴事辯解而受宮刑。出獄後,任中書令,隱忍苟活,發憤著書,曆12年,完成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時稱《太史公書》,三國後通稱為《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