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4)(1 / 3)

③ 童孌(luán):容貌美好的家僮。

④ 弱管輕絲:謂輕柔的管弦音樂。

⑤ 竹肉:指管樂和歌喉。

⑥ 不衫不幘:不穿長衫,不戴頭巾,指放蕩隨便。幘(zé):頭巾。

⑦ (xiāo) 呼:呼叫。

⑧ 輕幌(huǎng):薄薄的簾幔。

⑨ 茶鐺(g) 旋煮:一小鍋茶不久就煮好了。茶鐺:煮茶用的三足小鍋。旋:不久;隨即。

⑩ 逃囂:躲避喧鬧。

巳(sì):巳時,約為上午九時至十一時。酉:酉時,約為下午五時至七時。

門軍:守城門的軍士。

擎(qíng):舉。燎(liào):火把。

列俟(sì):排著隊等候。

速:催促。

艤(yǐ)舟:將船靠向岸邊。

頮(huì)麵:洗臉。形容湖麵重現一片明潔的景象。

本文選自《陶庵夢憶》卷七,它真切地記述了明末杭州人在七月半到西湖泛舟賞月的盛況,再現了當時的風俗民情。

文章劈頭一句:“西湖七月半,一無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可謂出語驚人,別開生麵,一下子就激起了讀者的好奇心。接著,作者便冷眼旁觀,將“看七月半之人”分成了五類,讓人逐一看之。這其中有達官貴人,有名娃閨秀,有名妓閑僧,有市井閑漢,他們或附庸風雅,或無意風雅,或故作風雅,或不懂風雅;這四類人名義上看月,其實隻是“好名”,湊熱鬧,全然不解其中的幽情雅趣。唯有文人雅士,品茗賞月,別有一番閑逸情致。這五類人雅俗互見,相映成趣,共同構成了一幅意趣盎然的遊湖賞月圖。

至於作者本人,顯然在五類人之外,是能真正欣賞湖光月色之人。他與韻友們在一片清虛寧謐之中,縱舟歌飲於湖麵之上,酣睡於十裏荷花之中,就連夢裏都氤氳著一縷淡淡的清香。這固然有一種清高自傲、風流自賞的味道,但卻令人歎賞、遐想不已。

文章立意新穎別致,筆調諧謔活潑,寫人活靈活現,摹景如在眼前,表現了很高的藝術造詣。

鬱達夫

鬱達夫(1896—1945年),浙江富陽人,早年隨兄赴日留學,學的是經濟學等,卻對文學情有獨鍾。1921年與郭沫若共同發起組織“創造社”,並於同年出版小說集《沉淪》,這是新文學史上最早的短篇小說集,基本主題是抒寫性愛的苦悶和弱國子民的悲哀,在青年中很有影響。鬱達夫一生共寫有50來篇小說,大多以自敘傳的小說體式,描寫一種感傷放蕩與憤世嫉俗相結合的二重心理。30年代,可能由於自身境遇和心態的關係,他的文風有由感傷美向寧靜美轉化的傾向,代表作是《遲桂花》。鬱達夫在文學上的才華是多樣的,除了小說,他的舊體詩詞和散文也相當不錯,可以說,他是現代以來舊體詩詞寫得最好的文人之一。他早年的散文以恣肆的文字抒發個人激憤,比小說更多幾分“自敘傳”色彩,並不引人注目,當30年代他大量寫作小品遊記的時候才引起人的注意。《故都的秋》即寫於這一時期。鬱達夫於1945年在東南亞被日本憲兵秘密殺害。

③ 童孌(luán):容貌美好的家僮。

④ 弱管輕絲:謂輕柔的管弦音樂。

⑤ 竹肉:指管樂和歌喉。

⑥ 不衫不幘:不穿長衫,不戴頭巾,指放蕩隨便。幘(zé):頭巾。

⑦ (xiāo) 呼:呼叫。

⑧ 輕幌(huǎng):薄薄的簾幔。

⑨ 茶鐺(g) 旋煮:一小鍋茶不久就煮好了。茶鐺:煮茶用的三足小鍋。旋:不久;隨即。

⑩ 逃囂:躲避喧鬧。

巳(sì):巳時,約為上午九時至十一時。酉:酉時,約為下午五時至七時。

門軍:守城門的軍士。

擎(qíng):舉。燎(liào):火把。

列俟(sì):排著隊等候。

速:催促。

艤(yǐ)舟:將船靠向岸邊。

頮(huì)麵:洗臉。形容湖麵重現一片明潔的景象。

本文選自《陶庵夢憶》卷七,它真切地記述了明末杭州人在七月半到西湖泛舟賞月的盛況,再現了當時的風俗民情。

文章劈頭一句:“西湖七月半,一無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可謂出語驚人,別開生麵,一下子就激起了讀者的好奇心。接著,作者便冷眼旁觀,將“看七月半之人”分成了五類,讓人逐一看之。這其中有達官貴人,有名娃閨秀,有名妓閑僧,有市井閑漢,他們或附庸風雅,或無意風雅,或故作風雅,或不懂風雅;這四類人名義上看月,其實隻是“好名”,湊熱鬧,全然不解其中的幽情雅趣。唯有文人雅士,品茗賞月,別有一番閑逸情致。這五類人雅俗互見,相映成趣,共同構成了一幅意趣盎然的遊湖賞月圖。

至於作者本人,顯然在五類人之外,是能真正欣賞湖光月色之人。他與韻友們在一片清虛寧謐之中,縱舟歌飲於湖麵之上,酣睡於十裏荷花之中,就連夢裏都氤氳著一縷淡淡的清香。這固然有一種清高自傲、風流自賞的味道,但卻令人歎賞、遐想不已。

文章立意新穎別致,筆調諧謔活潑,寫人活靈活現,摹景如在眼前,表現了很高的藝術造詣。

鬱達夫

鬱達夫(1896—1945年),浙江富陽人,早年隨兄赴日留學,學的是經濟學等,卻對文學情有獨鍾。1921年與郭沫若共同發起組織“創造社”,並於同年出版小說集《沉淪》,這是新文學史上最早的短篇小說集,基本主題是抒寫性愛的苦悶和弱國子民的悲哀,在青年中很有影響。鬱達夫一生共寫有50來篇小說,大多以自敘傳的小說體式,描寫一種感傷放蕩與憤世嫉俗相結合的二重心理。30年代,可能由於自身境遇和心態的關係,他的文風有由感傷美向寧靜美轉化的傾向,代表作是《遲桂花》。鬱達夫在文學上的才華是多樣的,除了小說,他的舊體詩詞和散文也相當不錯,可以說,他是現代以來舊體詩詞寫得最好的文人之一。他早年的散文以恣肆的文字抒發個人激憤,比小說更多幾分“自敘傳”色彩,並不引人注目,當30年代他大量寫作小品遊記的時候才引起人的注意。《故都的秋》即寫於這一時期。鬱達夫於1945年在東南亞被日本憲兵秘密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