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3)(1 / 3)

《五柳先生傳》是陶淵明托名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自傳,寫作時間尚有爭議,有人認為作於出仕之前(作者29歲之前),有人認為是作者晚年所作。梁蕭統在《陶淵明傳》中說:“淵明少有高趣,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群,任真自得,嚐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時人謂之實錄。”五柳先生的形象,正是陶淵明的自畫像。

全篇用一個“不”字貫穿始終,使文章別具一格,表現一種自然適性而達到歡暢忘懷的境界,高度藝術化地展現了一個不慕榮利、不顧得失的隱者的精神風采。晉代講究門第,崇尚玄學和清談,而文章一開頭“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顯示了作者與當時社會風氣的背道而馳,突出了陶淵明特立獨行的個性:不喜歡清談,喜歡喝酒;不喜歡榮華富貴,喜歡讀書;不喜歡死讀書,喜歡自由、有趣味地讀書;不拒絕人情善意,卻也不被人情所拘束。本文采用了傳記的形式,實際是一篇表誌抒懷的散文。

韓愈

韓愈(768—824年),字退之,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自稱郡望為昌黎(今屬河北),故世稱韓昌黎。韓愈自幼勤勉好學,沉潛詩書。唐德宗貞元八年中(792年)進士,任監察禦史,因上疏請求減免災民賦稅,貶陽山令。唐憲宗元和年間,隨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藩鎮之亂,遷刑部侍郎。不久即因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穆宗朝,曆官國子監祭酒、京兆尹等,官至吏部侍郎。卒諡“文”,故後世稱韓文公。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領袖,博通六經百家,反對六朝以來的駢儷文風,提倡散體,主張“文以載道”,務去陳言,認為作家應“不平則鳴”,因此其文章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和批判性。韓愈的散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包括論、說、書、序、記、傳、表、狀、祭文、碑銘、雜文等。文筆雄健,氣勢奔放,有許多影響深遠的名作。門人李漢編《昌黎先生集》,凡文十三卷,詩賦十卷。

毛穎傳

毛穎者,中山人也①。其先明眎,佐禹治東方土,養萬物有功,因封於卯地,死為十二神②。嚐曰:“吾子孫神明之後,不可與物同,當吐而生。”③已而果然④。明眎八世孫,世傳當殷時居中山,得神仙之術,能匿光使物,竊姮娥、騎蟾蜍入月,其後代遂隱不仕雲⑤。居東郭者曰,狡而善走,與韓盧爭能,盧不及。⑥盧怒,與宋鵲謀而殺之,醢其家⑦。

秦始皇時,蒙將軍恬南伐楚,次⑧中山,將大獵以懼楚。召左右庶長與軍尉,以《連山》筮之,得天與人文之兆⑨。筮者賀曰:“今日之獲,不角不牙,衣褐之徒,缺口而長須,八竅而趺居,獨取其髦,簡牘是資⑩。天下其同書,秦其遂兼諸侯乎!”遂獵,圍毛氏之族,拔其豪,載穎而歸,獻俘於章台宮,聚其族而加束縛焉。秦始皇帝使恬賜之湯沐,而封諸管城,號曰管城子,日見親寵任事。

《五柳先生傳》是陶淵明托名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自傳,寫作時間尚有爭議,有人認為作於出仕之前(作者29歲之前),有人認為是作者晚年所作。梁蕭統在《陶淵明傳》中說:“淵明少有高趣,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群,任真自得,嚐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時人謂之實錄。”五柳先生的形象,正是陶淵明的自畫像。

全篇用一個“不”字貫穿始終,使文章別具一格,表現一種自然適性而達到歡暢忘懷的境界,高度藝術化地展現了一個不慕榮利、不顧得失的隱者的精神風采。晉代講究門第,崇尚玄學和清談,而文章一開頭“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顯示了作者與當時社會風氣的背道而馳,突出了陶淵明特立獨行的個性:不喜歡清談,喜歡喝酒;不喜歡榮華富貴,喜歡讀書;不喜歡死讀書,喜歡自由、有趣味地讀書;不拒絕人情善意,卻也不被人情所拘束。本文采用了傳記的形式,實際是一篇表誌抒懷的散文。

韓愈

韓愈(768—824年),字退之,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自稱郡望為昌黎(今屬河北),故世稱韓昌黎。韓愈自幼勤勉好學,沉潛詩書。唐德宗貞元八年中(792年)進士,任監察禦史,因上疏請求減免災民賦稅,貶陽山令。唐憲宗元和年間,隨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藩鎮之亂,遷刑部侍郎。不久即因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穆宗朝,曆官國子監祭酒、京兆尹等,官至吏部侍郎。卒諡“文”,故後世稱韓文公。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領袖,博通六經百家,反對六朝以來的駢儷文風,提倡散體,主張“文以載道”,務去陳言,認為作家應“不平則鳴”,因此其文章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和批判性。韓愈的散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包括論、說、書、序、記、傳、表、狀、祭文、碑銘、雜文等。文筆雄健,氣勢奔放,有許多影響深遠的名作。門人李漢編《昌黎先生集》,凡文十三卷,詩賦十卷。

毛穎傳

毛穎者,中山人也①。其先明眎,佐禹治東方土,養萬物有功,因封於卯地,死為十二神②。嚐曰:“吾子孫神明之後,不可與物同,當吐而生。”③已而果然④。明眎八世孫,世傳當殷時居中山,得神仙之術,能匿光使物,竊姮娥、騎蟾蜍入月,其後代遂隱不仕雲⑤。居東郭者曰,狡而善走,與韓盧爭能,盧不及。⑥盧怒,與宋鵲謀而殺之,醢其家⑦。

秦始皇時,蒙將軍恬南伐楚,次⑧中山,將大獵以懼楚。召左右庶長與軍尉,以《連山》筮之,得天與人文之兆⑨。筮者賀曰:“今日之獲,不角不牙,衣褐之徒,缺口而長須,八竅而趺居,獨取其髦,簡牘是資⑩。天下其同書,秦其遂兼諸侯乎!”遂獵,圍毛氏之族,拔其豪,載穎而歸,獻俘於章台宮,聚其族而加束縛焉。秦始皇帝使恬賜之湯沐,而封諸管城,號曰管城子,日見親寵任事。

穎為人,強記而便敏,自結繩之代以及秦事,無不纂錄。陰陽、卜筮、占相、醫方、族氏、山經、地誌、字書、圖畫、九流、百家、天人之書,及至浮圖、老子、外國之說,皆所詳悉。又通於當代之務,官府簿書、巿井貨錢注記,惟上所使。自秦皇帝及太子扶蘇、胡亥、丞相斯、中車府令高,下及國人,無不愛重。又善隨人意,正直、邪曲、巧拙,一隨其人。雖見廢棄,終默不泄。惟不喜武士,然見請,亦時往。累拜中書令,與上益狎,上嚐呼為“中書君”。上親決事,以?石自程,雖官人不得立左右,獨穎與執燭者常侍,上休方罷。穎與絳人陳玄、弘農陶泓,及會稽褚先生友善,相推致,其出處必偕。上召穎,三人者不待詔,輒俱往,上未嚐怪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