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參
岑參(約715—770年),盛唐時代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其詩與高適齊名,並稱為“高岑”。原籍南陽(今屬河南),遷居江陵(今屬湖北)。其曾祖、伯祖、伯父都官至宰相,父親也兩任州刺史。累世官宦的家庭出身,使岑參自幼便遍讀經史,好奇尚氣,熱衷於進取功名,有著很強的入世精神。20歲至長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遊河朔。天寶三載(744年)中進士。然而,生活在盛唐的岑參卻不願以文章換取功名,“丈夫三十未富貴,安能終日守筆硯”(《銀山磧西館》),“功名隻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而是向往到邊塞去建功立業。因此,天寶八載、十三載岑參兩次出塞任職。六年的邊塞生活,是岑參一生中最有意義的生活,他早期詩歌造意新奇的特色進一步發展,詩歌境界空前開闊,雄奇瑰麗的浪漫色彩成為他邊塞詩的基調。晚年客居成都,詩歌感時傷亂,漸趨消沉。有《岑嘉州集》,存詩約四百首。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①
君不見走馬川,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②。
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③。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④。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麵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⑤。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⑥!
(選自陳鐵民、侯忠義《岑參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①此詩作於天寶十三載(754年)九月,時作者在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幕中。封奉命西征,岑寫此詩送行。據《舊唐書·封常清傳》,封氏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入朝謁玄宗,奉命抵禦安祿山叛軍,十二月兵敗。是月二十一日與高仙芝一起被玄宗下令斬於潼關。
② 走馬川:左末河,即今新疆境內的車爾成河。雪海:未詳,因經年多雪而名。
③ 輪台:今新疆米泉市境內。封常清駐軍於此。
④ 金山:阿爾泰山,在新疆北部。西見:身處金山而西望。漢家大將:此指封常清。唐人常借漢指唐。
⑤ 五花、連錢:均指名貴的馬。
⑥ 車師:漢西域國名。此指安西都護府所在地,在今新疆吐魯番縣。
初盛唐以來,由於國勢強大,軍事力量雄厚,經濟基礎牢固,同域外少數民族政權交往密切,文人們多有出塞的機會,不少著名的詩人甚至親曆過兵馬弓刀、鐵馬秋風的軍旅生活。充滿英雄傳奇色彩的軍旅生活、雄奇壯偉的域外風物,都足以激起詩人們的創作欲望,於是從隋代以來逐漸發展成熟的邊塞詩,在盛唐達到了高峰,其中成就最突出的,當推高適、岑參以及王昌齡、李頎等。
岑參
岑參(約715—770年),盛唐時代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其詩與高適齊名,並稱為“高岑”。原籍南陽(今屬河南),遷居江陵(今屬湖北)。其曾祖、伯祖、伯父都官至宰相,父親也兩任州刺史。累世官宦的家庭出身,使岑參自幼便遍讀經史,好奇尚氣,熱衷於進取功名,有著很強的入世精神。20歲至長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遊河朔。天寶三載(744年)中進士。然而,生活在盛唐的岑參卻不願以文章換取功名,“丈夫三十未富貴,安能終日守筆硯”(《銀山磧西館》),“功名隻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而是向往到邊塞去建功立業。因此,天寶八載、十三載岑參兩次出塞任職。六年的邊塞生活,是岑參一生中最有意義的生活,他早期詩歌造意新奇的特色進一步發展,詩歌境界空前開闊,雄奇瑰麗的浪漫色彩成為他邊塞詩的基調。晚年客居成都,詩歌感時傷亂,漸趨消沉。有《岑嘉州集》,存詩約四百首。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①
君不見走馬川,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②。
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③。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④。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麵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⑤。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⑥!
(選自陳鐵民、侯忠義《岑參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①此詩作於天寶十三載(754年)九月,時作者在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幕中。封奉命西征,岑寫此詩送行。據《舊唐書·封常清傳》,封氏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入朝謁玄宗,奉命抵禦安祿山叛軍,十二月兵敗。是月二十一日與高仙芝一起被玄宗下令斬於潼關。
② 走馬川:左末河,即今新疆境內的車爾成河。雪海:未詳,因經年多雪而名。
③ 輪台:今新疆米泉市境內。封常清駐軍於此。
④ 金山:阿爾泰山,在新疆北部。西見:身處金山而西望。漢家大將:此指封常清。唐人常借漢指唐。
⑤ 五花、連錢:均指名貴的馬。
⑥ 車師:漢西域國名。此指安西都護府所在地,在今新疆吐魯番縣。
初盛唐以來,由於國勢強大,軍事力量雄厚,經濟基礎牢固,同域外少數民族政權交往密切,文人們多有出塞的機會,不少著名的詩人甚至親曆過兵馬弓刀、鐵馬秋風的軍旅生活。充滿英雄傳奇色彩的軍旅生活、雄奇壯偉的域外風物,都足以激起詩人們的創作欲望,於是從隋代以來逐漸發展成熟的邊塞詩,在盛唐達到了高峰,其中成就最突出的,當推高適、岑參以及王昌齡、李頎等。
岑參一生兩次出塞,域外奇偉壯麗的風物,極大地刺激了他的創作欲望,寫了七十多首邊塞詩,是盛唐詩人中邊塞詩創作數量最多的。自杜甫以來,殷璠、胡應麟、沈德潛、翁方綱等均用“奇”字來評價岑參的邊塞詩風格。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一詩,開頭六句便極力渲染朔風夜吼、飛沙走石的自然環境,既很好地表現當地獨特的奇異風光,又起到烘托大軍壓境,一場激烈戰鬥即將展開時的緊張氣氛。《唐賢清雅集》評其“才起作筆,忽然陡插‘風吼’‘石走’三句,最奇。”接下來詩筆一轉,寫“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雖然隻寫馬肥,卻盡顯匈奴剽悍強勁;隻寫遠處煙塵飛揚,卻盡顯敵人進犯之急迫,也巧妙地借對方的強大有力地反襯出“漢家大將西出師”的從容、果敢而又充滿必勝的信心。“將軍金甲”三句更寫出軍情的緊急、軍紀的嚴明。“馬毛帶雪”三句極言塞上連夜行軍之辛苦,襯托了唐軍將士不避艱險、勇敢無畏的戰鬥意誌和英雄氣概。詩裏雖然沒有正麵寫戰鬥,但是上麵這些描寫烘托足以飽滿有力地顯出勝利的必然之勢。因此結尾三句預祝勝利乃是水到渠成、畫龍點睛之筆。詩篇用韻三句一轉,節奏急促,與迅速變化的軍事情勢相配,聲調激越豪壯,神完氣足。詩歌不僅為我們描繪了塞外奇特壯麗的景象,還讓我們感受到了盛唐詩歌中鼓蕩著的慷慨豪邁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