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欲從仁政英雄出世(2 / 3)

公孫瓚被袁紹所騙,怒不可遏,隻是因為有青州、徐州戰事,暫時無暇西顧。兄弟公孫越死後,公孫瓚更是火上澆油,惱怒異常。公孫瓚把兄弟之死歸咎於袁紹,在大破青、徐黃巾之後,漢獻帝初平二年(191年)冬,不經幽州牧劉虞允許,徑直率兵三萬屯兵磐河,舉大旗討伐袁紹。公孫瓚上書朝廷細數袁紹的不忠、不孝、不仁等十項罪狀,號召諸州郡共同討伐袁紹,“冀州諸城悉畔從瓚”,紛紛響應公孫瓚。

袁紹開始非常害怕,為了取悅公孫瓚,緩和局勢,他拔擢公孫瓚從弟公孫範為勃海太守,但公孫範一到勃海,立即帶領勃海兵倒戈支持哥哥公孫瓚攻打袁紹。這樣,袁紹不得已兵進廣川縣(今河北棗強縣東北),屯兵界橋(三國古戰場,今河北威縣一帶)迎戰公孫瓚。

此時,公孫瓚和袁紹都兵至冀州,戰爭風暴籠罩著冀州大地。袁紹占據冀州,似乎政出有理;公孫瓚盛名之下,常山官吏紛紛歸附。是聽從袁紹呢,還是跟隨公孫瓚呢?既然《雲別傳》說趙雲投奔公孫瓚是“為本郡所舉”,可以想見,常山郡守召集郡中官吏,作了一番商議後,才作出決定。

筆者大致敘述一下當時的情景。郡丞說,袁紹四世三公,折節愛士,家中累世高官,聲名遠播,連董卓也懼怕三分,應該聽從袁紹的。此話一出,郡尉立即反對,說,董卓死有餘辜,何以用董卓作比?況且袁紹誅殺宦官,令董卓倒持幹戈,討董卓,又不思用兵,使聯軍生變,誌大智小,色厲膽薄,如何令人信服?接下來主簿響應說,袁紹在冀州“使豪強擅恣,親戚兼並;下民貧弱,代出租賦,包庇近臣,藏匿罪犯”,實在令百姓痛恨。袁紹沒有在冀州留下好的口碑,反觀公孫瓚,倒是很多人非常敬佩。諸曹掾史說,當年公孫瓚嶽父被誣陷流放,他視嶽父如己父,從遼河跋涉至洛陽,至孝至親感天動地。郡尉又說,公孫瓚作戰勇猛,當年和羌胡作戰盡選白馬,號稱白馬將軍。白馬一出,羌胡無人敢擋。其英雄之勢,令人肅然起敬,應該遵從公孫瓚。議論來議論去,支持公孫瓚的一方占據了上風,郡守經過深思熟慮,采納了這一方建議。郡守當即差趙雲,率義軍投奔公孫瓚,討伐袁紹袁本初。袁紹占據冀州,不念盡忠王室,卻想取而代之,居心不良;又不知稼穡艱難,老百姓“散盡家財,不足應命”。於朝廷、於黎民來說,趙雲對袁紹非常憎恨。所以,郡守令出,甚合趙雲本意。於是趙雲辭別家人,擇日率義兵向界橋進發。至於夏侯蘭為什麼沒有和趙雲一起投奔公孫瓚,那就不得而知了。兩人再次相見,則是十年以後的博望坡戰場了。

公孫瓚非等閑之輩,界橋開戰,正是雄心勃勃之時。想必營寨如海,旗杆如林,氣勢如虹。趙雲率義軍投奔公孫瓚,正好趕上公孫瓚和袁紹在界橋開戰。下麵根據史料記載,細述趙雲投奔公孫瓚的經過。

旗牌官引薦趙雲先行來到公孫瓚大帳。公孫瓚端坐在大帳之上,華盔、銀甲、赤羅袍,一臉傲氣,氣衝鬥牛。嚴綱、單經、田楷、公孫範等將校位列兩旁,大帳內整肅威嚴。公孫瓚率兵多年和北方胡人征戰,士兵飽受戰火淬煉。公孫瓚將旗指到哪裏,哪裏敵人就灰飛煙滅。公孫瓚兵臨界橋,這一帶一馬平川,利於騎射,時值初春,馬肥弓勁,公孫瓚此時自負地認為,袁紹小兒應該是掌中之物,擒來袁紹,冀州必然唾手可得。

《雲別傳》記載了二人初次相見時的對話。時袁紹稱冀州牧,公孫瓚深憂州人之從袁紹,善雲來附,嘲雲曰:“聞貴州人皆歸袁氏,君何獨回心,迷而能反乎?”雲答曰:“天下洶洶,未知孰是,民有倒懸之厄,鄙州議論,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也。”公孫瓚問:聽說冀州人都欲依附袁紹,為何你獨與他們不同,難道是迷而知返嗎?言下之意,公孫瓚想聽到一番阿諛奉承之言,比如久仰大名、英名蓋世啊等等,結果趙雲不卑不亢,回答說我們投奔你,不是偏向你,輕視袁紹,而是從仁政而來。所謂“仁政”,是儒家的政治主張,也是趙雲的人生理想。公孫瓚和劉虞共治幽州,劉虞“威信素著,恩積北方”,公孫瓚本來忌恨劉虞,現在聽到趙雲又講“仁政”,心中肯定大為光火。自此公孫瓚不將趙雲視為心腹,令趙雲及眾義軍到後軍聽從調遣。

袁紹缺少用兵打仗的經曆,所以戰鬥一開始,袁紹有些害怕。但是袁紹得了冀州,謀士有钜鹿田豐、魏郡審配、廣平沮授、潁川辛評、辛毗等,武將有“河間四庭柱”顏良、文醜、張郃、高覽以及西涼大將麴義、蔣奇、韓猛等,謀士如雲,兵多將廣,袁紹亦非屈人之下。而且涼州金城人麴義,久在涼州,曉習羌鬥,英勇善戰,兵皆驍銳,軍事力量其實和公孫瓚不分伯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