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出使東吳不辱使命(2 / 3)

江陵戰事結束,孫權馬上任命周瑜為南郡太守,程普為江夏太守,呂範為彭澤太守,呂蒙為尋陽令,完全控製了西起夷陵(湖北宜昌東南),東至尋陽(江西九江)的長江防線。劉備經長江向西蜀發展已經不可能。同時孫權在周瑜、魯肅建議下,向嶺南發展,占領交州和廣州一部分,又堵住劉備向南發展的路徑。劉備不甘心孫權全據長江,在孫劉聯盟外部壓力減輕時,孫劉兩家為重分荊州,開始運籌機謀,明爭暗鬥。

周瑜占據南郡後,屯兵江陵,雄心勃勃,首先開始謀劃單獨進軍益州,當時西蜀劉璋暗弱無斷,時常被漢中張魯攻劫,曹操轉敗,尚未恢複元氣。公元210年12月,周瑜建議孫權出兵益州,提出結援西涼馬超,西攻劉璋、北取張魯的二分之計。孫權批準這個計劃,交由周瑜和奮威將軍孫瑜共同領兵完成。這時由於沿江各戰略要點均在周瑜手中,所以周瑜進軍益州完全不用考慮劉備的計劃。遺憾的是,周瑜在返回江陵的路上,病死於巴丘(今嶽陽市),其攻取蜀地的軍事行動被迫停止。而此時劉備蝸居公安,向西發展,為東吳江陵所阻,向北為曹操襄陽所擋,無法實施《隆中對》的戰略計劃,更不用談實現興複漢室的宏願。

但是雙方都清楚,最強大的敵人依然是北方梟雄曹操。《三國誌˙武帝紀》記載,從公元209年三月開始,曹操收攏赤壁之戰潰散的軍隊,“作輕舟,治水軍”,勤於備戰,並派出軍隊解除了孫權對合淝(安徽合肥北,因東淝河、南淝河彙於此地得名)的包圍。《三國誌˙吳主傳》記載:權自率眾圍合淝一一權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荊州還,遣張喜將騎赴合淝。未至,權退。孫權和曹操戰於合淝,久攻不克,東吳大將太史慈則陣亡於此。後由大將張遼、樂進和李典領兵屯駐合淝,直逼孫權東線前沿。劉備和孫權都麵臨著共同的敵人一一曹操的巨大威脅。因此雙方需要以時間換空間,用外交手段對內、對外做出新的調整和部署。

劉備立營於油江口後,劉表吏士見從北軍,紛紛歸附劉備。劉備駐紮油江口後,取“左公安靖,日後強雄”之意,改油江口為公安。劉備居公安,地小物薄,不利於發展,於是劉備借口公安不足以安民為由,欲從東吳借荊州數郡。劉備決定帶著孫夫人回東吳省親之際,見到孫權,說服孫權劃江陵而治,打通西取四川的通道,實現《隆中對》中戰略規劃,為建立一個獨立的政權進行戰略準備。關於“備詣京見權”一事,在《三國誌˙先主傳》《三國誌˙周瑜傳》《三國誌˙魯肅傳》等史料中都有記載。

劉備赴東吳,應該發生在公元210年前後。劉備總不能一個人去吧,關羽驕矜,張飛暴躁,好事有時也給弄僵了。兩國談判,鬥智鬥勇,遇事需要膽大心細,沉著鎮定,非趙雲無人擔當此大任。因此,諸葛亮令趙雲、孫乾等保護劉備到東吳完成這一外交使命。

劉備把趙雲從桂陽調回公安,令趙雲一起出使東吳。此時趙雲清楚,東吳的反對力量遠遠大於支持者,劉備東去荊棘之地,危機重重,劉備係剪除漢賊、興複漢室大業於一身,一旦有禍,一發不可收拾。毛宗崗注評曰:“善將將者,必能治將,兼能治他人之將,劉備是也。”明代學者姚兆明評論劉備:“備有平天下誌,出在孫曹後……至於周旋艱險,死生無渝。所以激發其臣忠,備必有獨至焉者矣。”劉備善將、治將之術,激勵弟兄們和他一起風雨同舟,並肩戰鬥,一起創造未來。

劉備和趙雲一行來到當時東吳京師,見到了吳侯孫權。劉備麵如冠玉,眉如重彩,口如朗星,鼻如玉柱,有龍鳳之姿,天日之表(迷信說法,即人的富貴相、天子相)。孫權虎背熊腰,碧目紫髯,也是神采奕奕,威風八麵,二人皆是英雄、帝王之相。《三國誌˙先主傳》記載:先主至京見權,綢繆恩紀。劉備和孫權都是漢末英雄,二人相見甚歡,氣氛融洽,互相談得很投機。曹操虎視江南,孫劉固結友好是共同需要,即使內懷猜忌,也要表麵相安。領土完整與否,自古是國家大事。孫權不敢貿然決定,首先問計於周瑜。周瑜馬上回信,《三國誌˙周瑜傳》記載“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置宮室,多起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蚊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周瑜意在使東吳軟禁劉備,使劉備聲色犬馬,花天酒地,離間劉備和諸葛亮、關張等的關係,然後起兵攻打諸葛亮,趙雲提醒劉備,要防備江東謀害解除東吳西顧之憂。孫權又問計於呂範《三國誌˙呂範傳》記載:“劉備詣京見吳主權,範密請留備”。呂範認為劉備難得送上門來,也主張扣留劉備。劉備政治上大打兩張牌,一張“皇叔牌”,一張“仁義牌”,這使他具有極強的個人魅力,此外,劉表在世時他已在荊州經營了多年,很有一批願意歸附的人。周瑜深刻認識到劉備的威脅,決不答應以土地資助劉備,堅決反對借南郡給劉備,並主張“挾劉備以令關張”,逼劉備為己所用,可免於將來養虎貽患。呂範忠篤亮直,性雖好奢,然以憂公為先,孫權十分信任,可是呂範和周瑜一個腔調,孫權很是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