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孫權深知雄踞北方的曹操雖然經赤壁之敗,但對江南仍是最大的威脅。他認為大敵當前,應當廣係英雄,讓劉備駐守荊州以拒曹操,才能確保江東穩定。孫權再問計於魯肅,魯肅一直是聯“劉”派,和周瑜的見解明顯不一致。《三國誌˙魯肅傳》注引《漢晉春秋》記載:將軍雖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實重,初臨荊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備,使撫安之。退操之敵,而自為樹黨,計之上也。”意思是(孫權)固然神武蓋世,但曹操的勢力太大了。東吳剛剛占有荊州,恩德信義尚未廣行於民眾。如果借重劉備安撫當地百姓,並抵禦曹軍,讓曹操多一個敵人,我們多一個朋友,此乃是上策。魯肅認識到,南郡之地雖然重要,但其地理位置處於北方的曹操與南方的劉備之間,若東吳保有南郡,則實際替劉備擋住了北方的曹操;一旦借給了劉備,則劉備與曹操就會直接對峙,給曹操多樹一個勁敵;而且,東吳剛剛通過戰爭取得南郡,恩信未立,民心不服,不如將南郡甩給劉備,自己作戰略收縮,以利長期對抗曹操。孫權聽後,心裏非常高興。可是周瑜在世,竭力反對,孫權盡管有魯肅支持,但是條件還不成熟。劉備、趙雲住了一陣子,見沒有下文,便辭別孫權,回到公安,借荊州一事也就不了了之。劉備回到公安得知這些內幕,歎息說,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時孔明諫孤莫行,其意亦慮此也。孤方危急,不得不往,此誠險途,殆不免周瑜之手!劉備也對自己的魯莽感到後悔。
東吳名將大多“風格很高”,剛剛建立功業就病逝了,把表現的機會讓給別人。孫策一世英雄,死於門客之手,周瑜赤壁之戰,戰功赫赫,死在進兵益州的路上,後呂蒙擒關羽,奪荊州,卻突然離世,死於攻取荊州之後。東吳失去的都是能開拓疆土的將領。公元210年年底,周瑜病逝之前,推薦魯肅代領其職。魯肅戰略眼光更加長遠,認為目前曹操軍隊屯駐襄樊、合肥,兵鋒直指江南,大敵依然是北方曹操。劉備雖是人傑,當今局促於荊南,不會對江東構成威脅。借江陵與劉備,使劉備充當抗曹的戰略前沿,拒曹兵於襄樊。魯肅征得孫權同意,將自公安以西的包括江陵至夷陵一線長江沿岸地區移交給了劉備。孫權這樣做都是特殊情況下的權宜之計。孫權為確保江東安全,他先從長沙分出漢昌郡,以魯肅為太守,屯陸口,這樣做的目的應該是為了控製長江沿岸地區;而後又以程普領江夏太守,保留江夏郡,作為東吳東部的屏障。孫權上表漢獻帝,奏請讓劉備以左將軍領荊州牧。可以說劉備借荊州是有心栽花花不發,無意插柳柳成陰。之後,劉備即以此為立足點,北抗曹操,西取益州,很快建立了蜀漢政權。
劉備暫時得到荊州部分土地,它使曹操不敢南向,孫權可以穩坐江東,劉備則無後顧之憂向巴蜀擴張,真可謂吳蜀各得其所。曹操聞聽這一消息,《三國誌˙魯肅傳》記載:“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孫劉聯盟抗曹,給曹操猛然一擊,恐怕曹操又想起赤壁失敗之痛。想當初,曹操、劉備煮酒論英雄時,劉備曾落箸於地,此時,曹操亦落筆於地,反映了他內心的恐懼和不安。
當時為圖西蜀孫瑜水軍已經從丹陽開到了長江中遊一帶。江陵一帶借給劉備後,孫瑜水軍卻無法通過,東吳無法單獨取蜀,所以孫權寫信給劉備,建議兩家共同出兵。劉備卻極力反對,《三國誌˙先主傳》注引《獻帝春秋》記載““汝欲取蜀,吾當披發人山,不失信於天下也”。劉備發大話拒絕了孫權的請求,軍事上積極做出調整,使關羽屯江陵,張飛屯秭歸,諸葛亮據南郡,劉備自駐孱陵。劉備占據江陵重地,派部隊封鎖了長江沿線,阻擋孫瑜軍隊通過。孫權明白劉備用意,隻好令孫瑜撤軍。在原本屬於自己的地盤上受製於人,這是孫權始料未及的。
綜合史料可知,“借荊州”的實際過程為:208年11月,周瑜率領的大軍於赤壁擊敗曹操,又逆江西進,占領沿江各重要城市(包括人川的門戶夷陵),包圍江陵,與曹仁展開激烈的爭奪戰。從208年12月開始,劉備趁江陵大戰,周瑜無暇南顧之機,率部南下搶占荊州四郡。209年12月,曹仁放棄江陵北撤,周瑜占領戰略要地江陵。孫權任命周瑜為代理南郡太守(治江陵),程普為代理江夏太守(治沙羨)。同月,劉琦死,劉備為荊州牧。周瑜將南郡的江南岸的地盤分給劉備,劉備在油江口建立公安城,作為郡治。孫權將妹妹嫁給劉備。210年年底,劉備冒著生命危險去見孫權,要督(借)荊州。周瑜則建議趁此機會扣留劉備,以絕後患。同月,正好周瑜病死,孫權命程普代理南郡太守,魯肅接管周瑜的部隊,負責整個荊州地區防務。親劉備的魯肅接任,乃勸孫權將荊州借給劉備,孫權同意。同月,程普從江陵退至江夏,魯肅退至陸口,將自公安以西的荊州長江沿岸的全部重要地區(包括江陵至夷陵一線)移交給了劉備。
半生東征西伐,趙雲縝密、沉穩、忠勇、自律的個性越來越突出,劉備、諸葛亮對趙雲讚賞有加。不論是軍事行動,還是外交大事,他們一定把趙雲帶在身邊。趙雲一身係荊州於安危,不管涉明礁,過暗灘,危險有多大,趙雲都能夠不辱使命,成為劉備最為信賴的臣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