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對據有漢中和益州進行了戰略規劃。但是幫助劉備真正實施的,卻是與“臥龍”齊名的襄陽人,“鳳雛”龐統龐士元。龐統,東漢名士龐德公侄子。龐德公稱諸葛亮為臥龍,司馬徽為水鏡,龐統為鳳雛。諸葛亮以師禮待龐德公,每次造訪,均拜於床下。龐統短小粗俗,放浪不羈,令人無法捉摸。雖然個性懶散,但是龐統卻長於思考,對世俗很少計較。他曾跟著周瑜在南郡做了一個小官,一天天混著日子。不過周瑜很器重龐統,兩人交往甚密,周瑜去世時,還安排龐統護送其靈柩到江東。魯肅向孫權推薦龐統,孫權卻棄之不用,後龐統通過魯肅引薦,投奔了荊州劉備。
劉備領荊州牧後,以龐統為從事,守耒陽縣令,結果“在縣不治,免官”。龐統在任上無所作為,被劉備免了縣令。魯肅聞之,寫信告訴劉備龐統之才。《三國誌˙龐統傳》記載:(魯肅認為)“龐士元非百裏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諸葛亮也認為“大賢若處小任,往往以酒糊塗,倦以視事”,對龐統亦推崇備至。劉備又想起荊州名士司馬德操之言,暗想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得天下,今吾二人皆得,漢室可興矣。於是“以為治中從事,親待亞於諸葛亮,和諸葛亮並為軍事中郎將,亮留鎮荊州,統隨從人蜀”。劉備亦拜龐統為軍師,地位僅次於諸葛亮。
龐統輔佐劉備以後,關於謀取益州有一番對話。《三國誌˙龐統傳》注弓《〈九州春秋》記載:“統說備曰:人物殆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誌。今益州國富民強一今可權借以定大事。備曰:今指與吾為水火者,曹操也一今以小故而失信義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統曰:權變之時,固非一道所能定也。
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順守,報之以義,事定以後,封以大國,何負於信?今日不取,終為人利爾。備遂行”。龐統建議借益州成王霸之業,劉備認為水火不相容的是曹操,謀取劉璋,將失信義於天下,猶豫不決。龐統又說,軍國大事講究權變,建立春秋五霸之功業,對百姓施以仁政,並給劉璋一個可以勝任的封國,就不算失去信義。不趁最佳時機奪取,如果曹操、孫權來爭奪,則悔之晚矣。法正見到劉備時亦曾獻計說:“以明將軍之英才,乘劉牧之懦弱。張鬆,州之股肱,以響應於內;然後資益州之殷富,馮天府之險阻,以此成業,猶反掌也”。意思說劉璋懦弱,有張鬆做內應,取得益州,憑借益州的富有和險阻,可以成王霸之業。劉備和諸葛亮商議後,最終接受劉璋邀請,決定溯江而西,徑直人蜀。臨出發前,劉備在軍事上重新進行部署,遣諸葛亮總守荊州,關羽拒襄陽要路,當青泥隘口;張飛領四郡巡江;趙雲屯駐江陵,鎮公安,據守後方。於公元211年十二月,劉備以龐統為軍師,黃忠為先鋒,魏延為後軍,率領軍隊進人益州。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對據有漢中和益州進行了戰略規劃。但是幫助劉備真正實施的,卻是與“臥龍”齊名的襄陽人,“鳳雛”龐統龐士元。龐統,東漢名士龐德公侄子。龐德公稱諸葛亮為臥龍,司馬徽為水鏡,龐統為鳳雛。諸葛亮以師禮待龐德公,每次造訪,均拜於床下。龐統短小粗俗,放浪不羈,令人無法捉摸。雖然個性懶散,但是龐統卻長於思考,對世俗很少計較。他曾跟著周瑜在南郡做了一個小官,一天天混著日子。不過周瑜很器重龐統,兩人交往甚密,周瑜去世時,還安排龐統護送其靈柩到江東。魯肅向孫權推薦龐統,孫權卻棄之不用,後龐統通過魯肅引薦,投奔了荊州劉備。
劉備領荊州牧後,以龐統為從事,守耒陽縣令,結果“在縣不治,免官”。龐統在任上無所作為,被劉備免了縣令。魯肅聞之,寫信告訴劉備龐統之才。《三國誌˙龐統傳》記載:(魯肅認為)“龐士元非百裏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諸葛亮也認為“大賢若處小任,往往以酒糊塗,倦以視事”,對龐統亦推崇備至。劉備又想起荊州名士司馬德操之言,暗想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得天下,今吾二人皆得,漢室可興矣。於是“以為治中從事,親待亞於諸葛亮,和諸葛亮並為軍事中郎將,亮留鎮荊州,統隨從人蜀”。劉備亦拜龐統為軍師,地位僅次於諸葛亮。
龐統輔佐劉備以後,關於謀取益州有一番對話。《三國誌˙龐統傳》注弓《〈九州春秋》記載:“統說備曰:人物殆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誌。今益州國富民強一今可權借以定大事。備曰:今指與吾為水火者,曹操也一今以小故而失信義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統曰:權變之時,固非一道所能定也。
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順守,報之以義,事定以後,封以大國,何負於信?今日不取,終為人利爾。備遂行”。龐統建議借益州成王霸之業,劉備認為水火不相容的是曹操,謀取劉璋,將失信義於天下,猶豫不決。龐統又說,軍國大事講究權變,建立春秋五霸之功業,對百姓施以仁政,並給劉璋一個可以勝任的封國,就不算失去信義。不趁最佳時機奪取,如果曹操、孫權來爭奪,則悔之晚矣。法正見到劉備時亦曾獻計說:“以明將軍之英才,乘劉牧之懦弱。張鬆,州之股肱,以響應於內;然後資益州之殷富,馮天府之險阻,以此成業,猶反掌也”。意思說劉璋懦弱,有張鬆做內應,取得益州,憑借益州的富有和險阻,可以成王霸之業。劉備和諸葛亮商議後,最終接受劉璋邀請,決定溯江而西,徑直人蜀。臨出發前,劉備在軍事上重新進行部署,遣諸葛亮總守荊州,關羽拒襄陽要路,當青泥隘口;張飛領四郡巡江;趙雲屯駐江陵,鎮公安,據守後方。於公元211年十二月,劉備以龐統為軍師,黃忠為先鋒,魏延為後軍,率領軍隊進人益州。
孫權也想乘隙人巴蜀,“得蜀而並張魯”。但是劉備已經占據南郡江陵,“吳終不能越荊有蜀”,跳不過劉備地盤。因此孫權隻有沿江而上,聯合劉備共同取蜀。孫權遣信使和劉備商議此事,《三國誌˙先主傳》注引《獻帝春秋》記載:“劉璋不武,不能自守。若操得蜀,則荊州危矣。今欲先攻取璋,進討張魯,首尾相連,一通吳楚,雖有十操,無所憂也”。劉備接到孫權信函後,召集君臣商議。《三國誌˙先主傳》又記載:“荊州主簿殷觀分析說:若為吳先驅,進未能克蜀,退為吳所乘,即事去矣。可然讚其伐蜀,而自說新據諸郡,未可興動,吳必不敢越我而取蜀。如此進退之計,可以收吳、蜀之利”。劉備按殷觀的建議,以曹襲之於後,勝負難以預料為理由,婉拒孫權伐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