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自借南郡江陵給劉備以後,暫時放下了取蜀一事,而忙著遷都。曹操南征以來,孫權一直處於東西兩麵作戰的境地。江陵一線以及合淝一線使孫權疲於奔忙。劉備據有江陵後,擋住了西麵曹操的進攻,但是西北合淝、濡須(三國古城,今安徽無為縣城北)一線,遠離京都,曹操一直有重兵威脅,指揮、救援多有不便,於是一直有臣下主張遷都秣陵。《三國誌˙張紘傳》記載:“紘建計亦出都秣陵,權從之”。又注引《江表傳》記載:“紘謂權曰:秣陵—地有其氣,天之所命,宜為都邑。後劉備之東,宿於秣陵,周觀地形,亦勸權都之”。東吳長史張紘勸孫權遷都,劉備人吳見到孫權後,認為秣陵也適宜建都。《三國誌˙吳主傳》記載:“公元211年,權徙之秣陵。明年,城石頭,改秣陵為建業”。國家的定都,本來就意義非凡。定都秣陵,符合“天子守國門”的原則,也表明孫吳的防禦重點靠近了曹魏主攻方向上。當然古時定都未必這一個原則,受當時國內外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心理等各方麵的影響,集中反映到如何才能更好地維護和鞏固政權這個中心點上,特別是軍事地理優勢,在某些特定時期,起著決定作用。如光武帝劉秀恢複漢朝(東漢)後,為了就近得到糧食和物資的供應,便於得到自己的政治基礎南陽地區的支持,定都於洛陽,而不是恢複西漢的首都長安。有的因國土淪喪,原有的都城已為敵方所占,要繼續存在,自然隻能遷都。如西晉原以洛陽為都,被前趙推翻後,東晉定都建康;北宋被金推翻後,南宋隻能以杭州為臨時首都,一直“臨時”了一百多年。
事情總是摁下葫蘆起來瓢。遷都之事決定之後,劉備率軍已經進人蜀地。孫權想起劉備披發人山當和尚、勝負難以預料等托詞,頓覺受到欺騙、愚弄。於是孫權派魯肅、諸葛瑾等討還荊州諸郡,劉備不允。無奈之下,用張昭之計,假稱吳國太染病,遂派心腹周善到荊州接孫夫人歸吳,並囑咐帶回劉備之子阿鬥,以作人質,要挾劉備作為交換荊州的條件。這一件件事情,前後相關,互為因果,緊密相連。
劉備如何迎娶孫夫人史料沒有記載,但是,孫夫人自幼好觀武事,巾幗不讓須眉;侍女奴婢耍刀弄槍,並不安分守己,這一點史料記載得清清楚楚。《三國誌˙法正傳》引述諸葛亮雲:(劉備)“在公安時,北畏曹公之強盛,東憚孫權之進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此之時,進退狼跋”。意思是說,劉備北麵擔心曹操強大,東麵擔心孫權威脅,身邊恐懼孫夫人生變,當時真是進退兩難,狼狽不堪。雖然小說和戲劇上都說孫夫人如何貌美和善解人意,但史書上卻無這樣的記載。相反的是,劉備成婚當夜,因在新房中目睹了這位頗具“英雄”之氣的女強人的“刀光劍影”而膽戰心驚。劉備忌憚孫夫人的刀槍劍戟,常常左右為難,進退無據,好像生活在閨中敵國。到了荊州,孫夫人依然放縱驕橫,放任她從東吳帶來的侍衛、奴婢,多有不法行為。劉備人益州,不放心的事情此是其一,另外正是幼兒的阿鬥,不能隨軍帶在身邊,隻能由孫夫人代為撫養。趙雲嚴謹持重,辦事講究原則、法度,而且無私心,不偏袒,令人信服。劉備臨走,顯然交給趙雲兩個任務,一是對孫夫人手下的奴婢士卒嚴格管控,二是好好照顧幼主阿鬥。
在勒兵截江這件事上,《雲別傳》記載:“權聞備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內欲將後主還吳,雲與張飛勒兵截江,乃得後主還”。《三國誌˙先主甘皇後傳》注引《漢晉春秋》雲:“先主人益州,吳遣迎孫夫人。夫人欲將太子歸吳,諸葛亮使趙雲勒兵斷江留太子,乃得止”。從史料看,孫權迎回妹妹,欲把太子劉禪一並帶到東吳,曆史上確有此事,而且趙雲唱的是主角。
江陵縣有個地方叫交子淵,是趙雲救阿鬥故事的發生地。當地流傳的一個故事,就是敘述趙雲“截江救鬥”這件事的。這則故事中,孫權的妹妹叫孫尚香。相傳,劉備借荊州未還,東吳累用智取,都以失敗而告終,搞得孫權無臉見人。這一次,他又生一計,想扣留阿鬥作為人質,索取荊州。於是,孫權招來大將周善,麵授機密,要他潛人荊州,趁劉備去四川之機,將孫尚香和阿鬥騙到東吳。傳說周善是孫尚香的師傅,曾教過她幾套劍法和拳術,所以孫權派周善去荊州騙取阿鬥,孫尚香不會懷疑。
果然,周善喬裝打扮來到荊州,混進城內後,打聽到孫尚香的住所,於當夜找上門來,要看守門戶的士兵稟報孫尚香,說是她的師傅前來看望。孫尚香聽說周善來了,急忙迎進內房,問:“師傅為什麼深夜到此?”周善說:“公主有所不知,太後病危,說能見你和外甥一麵,死也瞑目,特讓我悄悄來接你,不然恐諸葛亮知道又生事端。”孫尚香一聽,就心急如焚,急忙收拾行裝,帶著阿鬥出城。她們來到沙鬥鎮(今沙市)長江邊,匆匆忙忙上了周善早準備好的木船。
船起航時,岸邊來了一員騎白馬、手提金槍的虎將,這就是當年長阪坡救阿鬥的趙雲。原來趙雲在城邊巡邏,有一小兵密報說,孫夫人帶著阿鬥同一名不認識的人向沙鬥鎮方向去了。趙雲一聽,大為震驚,急忙縱身上馬,向沙鬥鎮飛馳而來。此時,船已離岸,急得趙雲連聲呼喊:“嫂嫂,請船靠岸,弟弟有話要說。”周善抬頭一看,見是趙雲,深怕事情敗露,令水手快速搖櫓。趙雲更覺得蹊蹺,急忙催馬順江而追,幸好跑了一段路,碰上一隻小船。趙雲上得船來,很快就將吳船攔下。趙雲得知情況後又說:“探望母親理所應當,但必須稟過諸葛軍師而後行為好。”夫人生氣地說:“病情緊急,哪有那麼多規矩,我非要走不可。”趙雲毫不含糊地說:“既然嫂嫂不聽規勸,那就將阿鬥留下。”孫夫人不幹,說阿鬥留下,無人照看。趙雲說“阿鬥是漢室之後,不能隨意帶走。”說完,即上前奪過了阿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