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佑護國門九寨連營(2 / 3)

這一仗,蜀兵消滅了梵布一萬多人馬,梵布的人馬自相殘殺兩萬多。梵布歎一聲:趙雲將軍,古今奇將也。”於是退回出國,不敢輕易進犯。

靜惠山下八十老叟何仕雲說,這個故事是聽爺爺講的,打仗時趙雲已近五十歲,靜惠山是他長期駐防之地,以一萬人馬打敗梵布的十萬人馬,在軍事上是個奇跡,隻有趙雲將軍能辦到。

據介紹,當時梵布的十萬人馬以靜惠山為中心,左右拖了十餘華裏,縱深分布到現今的悅來鎮。趙雲的一萬人馬以現今的大邑北街為中心,左排到斜江河邊,右至現今崇州市的東關場,成一線伏於十多華裏長的壕溝裏,好氣派啊。戰鬥一打響,人和山羊攪在一起,山羊屁股後的火把直冒濃煙,方圓十多裏的戰場上,天昏地暗,喊殺聲、羊叫聲、馬嘶聲連成一片,從中午一直到傍晚天黑下來,戰鬥才結束。

當時,戰鬥一打響,出人衝上前,見一萬餘竹墊子卷成筒,還以為是漢人發明了什麼大炮,又見有活的東西從竹墊筒裏鈷出來,屁股上又在冒煙,弄不清趙雲的名堂,自然心慌意亂,膽戰心驚。趙雲巧施山羊計,豐富了曆代戰爭以少勝多的戰例,真是一位戰爭史上難找的奇將。

(二)望軍樓退兵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春三月,是劉備進位漢中王的第二年,這時荊州剛失,關羽已死,蜀國處於一片惶恐之中。出國首領梵布聞之,隨即整頓人馬五萬,聯合今日保興縣一帶的羌族人馬兩萬,橫原(今日懷遠)一帶的氐族人馬兩萬,分九路成扇形進逼趙雲駐防的重要門戶望軍樓,想從這裏打開突破口,進人川西平原,襲取成都。

此時趙雲正在邛崍山脈戰線上布防未回成都,忙召集來望羌台駐防的長子趙統,寨子山駐防的次子趙廣,商量退兵之計。父子三人站在寨子山頂,但見北麵群山萬壑中,軍旗招展,喊聲震天,到處是敵軍的營帳。梵布的九路人馬分別布陣於九條山壑中,敵兵的一舉一動,在望軍樓山頂,看得清清楚楚。

父子三人回到望軍樓帳中,趙統說:“敵軍九路人馬成扇形向望軍樓進攻,意在突破望軍樓防線,進人川西平原。在望軍樓頂多設滾木磘石,堵住攻山的敵兵,後山左邊堵兵溝的部隊左撤到溝壑裏埋伏,右邊藏兵溝的伏兵,同樣右撤到山壑裏埋伏,等他的扇形部隊全進人埋伏圈內,再調動望羌台和懷遠駐防人馬從後包抄,斷其退路,一舉圍殲。”趙廣說:“兄在左路,我在右路,這一仗一定能成功。”趙雲搖搖頭:“此計雖好,但我軍這幾處駐防的人馬加在一起,也不足十萬,形不成包圍之勢,況且目前蜀中聯吳抗曹的計劃已破,朝廷還要抽調這裏駐防的軍隊與東吳決戰,我們兵馬沒有優勢。”趙雲說完與趙統和趙廣耳語一番,兄弟二人連連點頭。

第二日,以望軍樓為主的駐防戰線上,遍插以趙雲旗號為主的旌旗數百萬杆,紅藍白的色彩,在東西數千座山頭上,迎風招展。敵軍望見,心中有點發虛,不斷派探子潛人蜀兵陣地,探聽虛實,結果都被蜀兵擒獲,而後放歸。探子回到營中說:“趙雲還在增加兵力。”梵布軍師沙摩說:“趙雲一定是疑兵之計,打一仗用來探測虛實。”

第三日清晨,梵布在數十員大將的簇擁下,來到望軍樓後山的前沿,與山下蜀兵交鋒,蜀兵紛紛退到數裏外山頭以守為攻。梵布心中歡喜,知道趙雲人馬不多,命令九路人馬全部集中到望軍樓山下,以優勢兵力猛攻望軍樓。山上一早有防備,滾木磘石鋪天蓋地滾下,出兵死傷不計其數。梵布大怒,親自領數千敢死隊衝到半山上,趙雲命令數千蜀兵也衝到半山,居高臨下,將梵布趕到山下。趙雲來到山前對梵布說:“梵賊真是不自量力,前幾年才約好互不侵犯條約,今日又為何反目?”梵布說:“蜀國氣數已定,不久就當滅亡,今後江山,出人代取。”說完又欲攻山。趙雲退到望軍樓山上,以滾木磘石回敬梵布:“看誰取代誰吧,明日就見分曉了。”

第四日早晨,想不到梵布十萬大軍紛紛後撤,數萬蜀兵隨後掩殺,大獲全勝。原來,趙雲的兒子趙統趙廣帶領四萬人馬連夜翻山越嶺趕到出國首都出江,圍住四門猛攻,探子報與梵布,梵布驚慌不已,馬上撤離戰場。未等到梵布人馬回到出江,兄弟二人又帶領人馬翻山越嶺,趕回了望軍樓。這一仗,趙雲巧施“圍魏救趙”之計,使出兵不戰自退。

據介紹說:望軍樓是大邑三國遺址中最重要的遺址之一。它與望羌台遺址、寨子山遺址,構成了趙雲當年在大邑駐防的群落,考之地方野史、百姓口碑、民間傳說,這場戰爭的遺址尚存,有史有據。

趙雲防羌,從邛崍到街子一帶,都是趙雲防區,望軍樓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登上山頭,遠可望數百裏,至今也可看出當年趙雲駐防此山頭的重要性。

(三)趙子龍與箭道街

趙子龍是蜀漢名將,在大邑流傳著他的許多故事與傳說,“趙子龍與箭道街”就非常生動有趣。

那時候,魏蜀吳連年興兵,戰爭不斷,致使川西邛崍山脈的出人漸漸強大起來,成為一支不可輕視的部落。

一日,出人得知成都的劉備興兵遠征漢中時,首領梵布就夥同散布在大山裏日漸衰落的羌人,帶領五萬人馬出山,連克臨邛、晉原、江原、崇州、柳城等州縣,直指成都。

探馬報到成都,劉備大驚,忙召集眾將百官,問計於諸葛亮。諸葛亮道:“前方戰事吃緊,不可多抽兵將,趙子龍有勇有謀,派他帶領兩千人馬去,就可退敵了。”於是派人將趙子龍從漢中火速調回成都。趙子龍在現今的溫江地區與梵布打了一仗,打得梵布連連後退。梵布敗到大邑,將營盤紮在靜惠山下,準備與趙子龍決一死戰。當時大邑還不是縣,連個小鎮也算不上。由於張道陵來到鶴鳴山創建道教,使得鶴鳴山遠近皆知,聞名遐邇,學道者、遊山者雲集,把進山的小路也踏成了大路。後來,許多人來這裏開旅店、館子,以方便去鶴鳴山的過往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