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直諫護蜀夷陵救主(2 / 3)

公元220年1月,曹操死去,曹丕稱魏王、漢丞相,領冀州牧,改元延康元年。十月,漢獻帝被迫禪位與魏王,曹丕受禪登基,改元黃初,以魏代漢,結束了漢朝四百多年統治。常言道:風水輪流轉,明年到我家。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曹操之孫曹髦在位時,司馬昭做丞相,同樣不把皇帝放在眼裏。曹髦對其日甚一日的氣焰憂憤難平,司馬昭遂指使部下賈充帶領禁軍殺死曹髦,立曹操的孫子十五歲的曹奐為帝,司馬昭實際操縱了實權。五年後,司馬昭死去,他的兒子司馬炎幹脆廢掉曹奐自立,建立了西晉。

曹丕稱帝後,劉備幕僚也在謀劃稱帝大事。公元221年5月,劉備即皇帝位,改元章武元年,立劉禪為皇太子。由於當時盛傳漢獻帝劉協被殺,劉備追諡劉協為“孝湣皇帝”。隨後,劉備置百官,立宗廟,以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張飛升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成為僅次於大將軍的最高軍事將領;馬超拜為驃騎將軍,領涼州牧;魏延拜為鎮北將軍,領漢中太守;而趙雲、簡雍、糜竺、孫乾等受封雜號將軍者,一概如故。

劉備雖然登基做了皇上,但是一直以來處在兄弟為東吳所害的悲憤當中。關羽的被害,對劉備來說,成為莫大的仇恨,是無法接受的,而且企圖立刻報複。劉備本來把曹操作為主要的敵人,隨著形勢的變化,卻把孫權作為主要的敵人了。“聯孫拒曹”的戰略就此成為曆史。劉備設朝,降詔說:朕自桃園與關、張結義,誓同生死。不幸二弟雲長,被東吳孫權所害;若不報仇,是負盟也。朕欲起傾i國之兵,剪伐東吳,生擒逆賊,以雪此恨丨劉備情意切切,誓言鑿鑿,蜀國大有風雨欲來之勢。趙雲輔佐劉備、諸葛亮,帶兵戍守邊防,鎮撫叛亂,日夜相繼,寢食倶廢。一日聞聽關羽被害,也是如雷轟頂。對關羽,趙雲一向敬重其勇猛忠義。恐怕趙雲也沒有想到,關羽在掌握戰爭主動權的情況下,一時間兵敗如山,眾叛親離,如此之快死於孫權之手。趙雲想關羽至義至信,威武可嘉,死於東吳之手,亦是痛恨至極,亦想踏平東吳,為關羽報仇雪恨。但是想到蜀國處境,北部曹操意欲興兵,東有孫權威脅國門,而蜀國新建,百廢待舉,兵民因戰亂不休而疲憊不堪。劉備傾全國之兵討伐東吳,此係“生民之司命,國家之安危”啊。方今廟算其勝者不知有半,豈不是亡國之禍?倘若曹操南進,蜀國又何以自保?趙雲見識卓遠,清楚認識到吳蜀關係為唇齒相依,力主維護孫劉聯盟。

在事關蜀漢興衰的嚴峻關頭,先有學士秦宓奏本說:陛下舍萬乘之軀,而徇小義,古人所不取也。願陛下思之。”劉備回答說“雲長與朕,猶一體也。大義尚在,豈可忘耶?”秦宓說:“陛下不從臣言,誠恐有失。”劉備被激怒說:“朕欲興兵,爾何出此不利之言!”叱武士推出斬之,回顧先主,麵不改色回答:“臣死無恨,但可惜新創之業,又將顛覆耳丨”眾官皆為秦宓告免。劉備說:“暫且囚下,待朕報仇回來後發落。”於是劉備將秦宓下獄。滿朝文武噤若寒蟬,不敢逆劉備而進言。此趙雲直諫劉備,國賊是曹操,應首先北上伐魏時趙雲列班於大殿之上,憂心如焚。趙雲毅然出班,拜伏於階下。關於趙雲所言,《雲別傳》有詳細記載。趙雲再諫說:“不可。”劉備視之,乃虎威將軍趙雲。趙雲說:“國賊乃曹操,非孫權也。今曹丕篡漢,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圖關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討凶逆,則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若舍魏以伐吳,兵勢一交,豈能驟解。願陛下察之。”劉備想趙雲跟隨自己幾十年征戰,兩救幼主,有不世之功,想動怒卻不便發作,於是恨恨地說:“孫權害了朕弟;又兼傅士仁、糜芳、潘璋、馬忠皆有切齒之仇:啖其肉而滅其族,方雪朕恨丨卿何阻耶?”趙雲說“漢賊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願以天下為重。”趙雲立足於蜀國大局利益和長遠利益,發自內心地勸說劉備不要發兵東吳,當前的主要敵人是曹氏父子,應該順應天時、民意,先滅曹魏,孫權自然就降服了。趙雲還指出了討伐曹魏的有利因素和進軍路線,說當今曹丕篡漢,謀害漢獻帝,我們應當早日出兵,控製關中,占據黃河、渭水上遊,討伐凶逆,這樣師出有名,關東主張正義的義士肯定會來迎接你。同時警醒劉備,蜀國和曹魏是國仇,而兄弟之仇是私仇,一旦和孫權交戰,難分勝負,必然消耗國力,給曹魏造成可乘之機。希望陛下以天下為重。趙雲一番話發自肺腑,擲地有聲,真是金玉良言,說得兩邊文武點頭稱讚。趙雲接著說:“想當年高祖劉邦,被西楚霸王分封為漢王,偏居巴蜀,高祖屈身相侍,燒毀棧道,招募賢才,與民休養,才有反攻三秦,一定天下;光武帝劉秀長兄為更始所殺,光武帝韜光養晦,巡視河北,才有機會平定北州,登基稱帝。願陛下以先帝為鑒,以複興漢室為重,起兵伐吳之事,千萬慎之丨”劉備生氣地說:“此一時彼一時也,朕不為弟報仇,雖有萬裏江山,何足為貴?”都說英雄愛美人不愛江山,劉備則是愛兄弟不愛江山,眼前隻有兄弟之情,更不用談興複漢室的理想了。趙雲這次直諫,既有非凡的政治見識,又有非凡的政治勇氣,還表現了非凡的軍事預見性。後來戰況完全如趙雲所料,劉備不僅沒有報了私仇,而且損失慘重,差一點搭上性命。“良藥苦口,唯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唯達者能受之。”良藥苦口,隻有得病的人才感覺甘甜;忠言逆耳,隻有通達的人才能接受。劉備沒有這樣的通達胸襟,所以拒不接受趙雲的諫言。當然也有人分析,此時劉備已不再想“剪除國賊,匡複漢室”了,蜀漢政權已是劉備的“家天下”,家裏人受欺負,必須報仇雪恨。

愛新覺羅?弘曆(乾隆)亦曾評價說:使如趙雲所言,居河、渭上流,以伐逆寇,漢事未必無成。清代順治年間大臣魏裔介在《兼濟堂文集》說:倘用順平之言,舍孫權而取關中,秦隴響應,漢室可興矣。趙雲站在有利於蜀漢政權、有利於漢室興複的高度考慮問題,從不顧及一己之私。清代經學家魏裔介認為趙雲“其識尤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