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斷後拒賞箕穀高風(1 / 3)

益州南中四郡,居住著今天所稱的苗、傣、彝等許多少數民族,史稱“西南夷”。漢人和這些少數民族一直不能和睦相處,這一帶經常發生叛亂事件,殺漢吏,略城池,蜀漢南部一度混亂不堪。諸葛亮治蜀後,因為劉備剛剛去世,國內動蕩,政局不穩,所以並未向南加兵。及四方治,海內定,《三國誌˙諸葛亮傳》記載: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從公元225年三月,諸葛亮度過金沙江,深人不毛之地,開始南征四郡。臨行,諸葛亮征求參軍馬謖意見,馬謖提出“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策略,甚合諸葛亮“西和諸戎,南撫夷越”的指導方針。於是諸葛亮以為馬謖是一個可造之才。在出征南郡過程中,大將李恢、馬忠、張翼等很好的貫徹了諸葛亮的軍事思想,斬雍凱,擊高定,擒孟獲,每戰必捷。諸葛亮於當年十二月班師回到成都,南中四郡皆平。這次南征非常成功,諸葛亮“即其渠帥而用之”,平複叛亂,保土安民,使各民族之間得到和解。由於得到少數民族頭領的支持,平定四郡後,出其金銀丹漆、耕牛戰馬資以軍國之用,緩和了非常困難的蜀國經濟。

此時老將軍趙雲身擔重任,受諸葛亮委派,北戰南征,守衛邊防,抵禦外族人侵,足跡幾乎遍及益州,留下很多感人的故事。其中一個傳說叫愛馬說。傳說趙雲非常愛馬,尤其喜愛和他一起身經百戰的白龍馬。趙雲經常在征戰後或是軍士演練後,牽著白龍馬到住宅旁邊的水塘精心洗刷。而白龍馬在池中洗過之後膘肥毛光,看起來非常神駿。看到白龍馬的人都嘖嘖稱奇。大夥兒都很羨慕,問子龍馬為什麼會這樣精神。子龍笑著說,是因為在水塘裏洗刷的緣故。有人就問他,可不可以也借他家的水塘洗馬。趙雲是個忠厚熱心的人,沒有遲疑,就答應了。說也奇怪,在這水塘裏洗過的馬,都膘肥毛光,異常精神。一傳十,十傳百,池水的神奇功效傳開了,要求來這裏洗馬的人越來越多。而趙雲從來都沒有拒絕過。洗馬池於是由此聞名。蜀漢滅亡之後,仍然經常有很多人慕名前來趙雲洗馬池洗馬。趙雲生前愛護百姓,去世之後,敬仰他的蜀人修祠紀念他,廟內塑上趙雲之像。因趙雲生前愛馬,大家決定在廟前以他的白龍馬為原型塑上一匹泥馬。可是有一天,這匹馬偷偷跑出去吃了當地人種的莊稼。趙雲知道了以後,非常生氣地教訓了白龍馬一頓。可是打傷了馬,他又很難過,流著眼淚為馬包紮傷口。第二天,前來拜廟的人,發現泥馬的腿上,包紮著白色的布條。當地人都說子龍顯靈,並知道了趙雲的苦心。不過可以看出,百姓對子龍將軍非常敬慕。

據漢中地方史記載,趙雲升任鎮東將軍後,曾調至陽平關,與馬超一東一西同為戍邊大將。當時,曹魏“真為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雍、涼州諸軍事”,曹真率軍攻打由趙雲鎮守的陽平關,結果無功而返。公元226年(黃武五年),曹丕病逝,孫權乘機攻江夏,不克而還。為配合孫吳發動北伐,趙雲也“兵出陽平關,與真部未遇,渡渭水逼長安;真大懼,率輕兵回援長安”。陽平關地處蜀漢北端,馬超在西側防羌,東側趙雲駐軍與曹真相鄰,必然衝突不斷。趙雲“渡渭河逼長安”令曹真深懼,隻有趕快回兵長安,保京師安全。故而,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安排趙雲先期大張旗鼓地出兵箕穀,必然成功吸引曹真部隊,使其輕易不敢救援祁山。

益州南中四郡,居住著今天所稱的苗、傣、彝等許多少數民族,史稱“西南夷”。漢人和這些少數民族一直不能和睦相處,這一帶經常發生叛亂事件,殺漢吏,略城池,蜀漢南部一度混亂不堪。諸葛亮治蜀後,因為劉備剛剛去世,國內動蕩,政局不穩,所以並未向南加兵。及四方治,海內定,《三國誌˙諸葛亮傳》記載: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從公元225年三月,諸葛亮度過金沙江,深人不毛之地,開始南征四郡。臨行,諸葛亮征求參軍馬謖意見,馬謖提出“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策略,甚合諸葛亮“西和諸戎,南撫夷越”的指導方針。於是諸葛亮以為馬謖是一個可造之才。在出征南郡過程中,大將李恢、馬忠、張翼等很好的貫徹了諸葛亮的軍事思想,斬雍凱,擊高定,擒孟獲,每戰必捷。諸葛亮於當年十二月班師回到成都,南中四郡皆平。這次南征非常成功,諸葛亮“即其渠帥而用之”,平複叛亂,保土安民,使各民族之間得到和解。由於得到少數民族頭領的支持,平定四郡後,出其金銀丹漆、耕牛戰馬資以軍國之用,緩和了非常困難的蜀國經濟。

此時老將軍趙雲身擔重任,受諸葛亮委派,北戰南征,守衛邊防,抵禦外族人侵,足跡幾乎遍及益州,留下很多感人的故事。其中一個傳說叫愛馬說。傳說趙雲非常愛馬,尤其喜愛和他一起身經百戰的白龍馬。趙雲經常在征戰後或是軍士演練後,牽著白龍馬到住宅旁邊的水塘精心洗刷。而白龍馬在池中洗過之後膘肥毛光,看起來非常神駿。看到白龍馬的人都嘖嘖稱奇。大夥兒都很羨慕,問子龍馬為什麼會這樣精神。子龍笑著說,是因為在水塘裏洗刷的緣故。有人就問他,可不可以也借他家的水塘洗馬。趙雲是個忠厚熱心的人,沒有遲疑,就答應了。說也奇怪,在這水塘裏洗過的馬,都膘肥毛光,異常精神。一傳十,十傳百,池水的神奇功效傳開了,要求來這裏洗馬的人越來越多。而趙雲從來都沒有拒絕過。洗馬池於是由此聞名。蜀漢滅亡之後,仍然經常有很多人慕名前來趙雲洗馬池洗馬。趙雲生前愛護百姓,去世之後,敬仰他的蜀人修祠紀念他,廟內塑上趙雲之像。因趙雲生前愛馬,大家決定在廟前以他的白龍馬為原型塑上一匹泥馬。可是有一天,這匹馬偷偷跑出去吃了當地人種的莊稼。趙雲知道了以後,非常生氣地教訓了白龍馬一頓。可是打傷了馬,他又很難過,流著眼淚為馬包紮傷口。第二天,前來拜廟的人,發現泥馬的腿上,包紮著白色的布條。當地人都說子龍顯靈,並知道了趙雲的苦心。不過可以看出,百姓對子龍將軍非常敬慕。

據漢中地方史記載,趙雲升任鎮東將軍後,曾調至陽平關,與馬超一東一西同為戍邊大將。當時,曹魏“真為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雍、涼州諸軍事”,曹真率軍攻打由趙雲鎮守的陽平關,結果無功而返。公元226年(黃武五年),曹丕病逝,孫權乘機攻江夏,不克而還。為配合孫吳發動北伐,趙雲也“兵出陽平關,與真部未遇,渡渭水逼長安;真大懼,率輕兵回援長安”。陽平關地處蜀漢北端,馬超在西側防羌,東側趙雲駐軍與曹真相鄰,必然衝突不斷。趙雲“渡渭河逼長安”令曹真深懼,隻有趕快回兵長安,保京師安全。故而,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安排趙雲先期大張旗鼓地出兵箕穀,必然成功吸引曹真部隊,使其輕易不敢救援祁山。

古陽平關是漢中盆地的西北門戶,北依秦嶺,南臨漢江、巴山,西與張魯城遙遙相對,地勢險峻,易守難攻,被譽為“蜀之咽喉““漢中門戶”,是巴蜀通往關中的北端前沿,有“漢中最險無如陽平”的說法。劉備取關中,要首取陽平關,諸葛亮北伐,出陽平關才能至關中。《諸葛亮與武侯墓》書中交代,古陽平關,始建於西漢,自三國、南北朝皆為重鎮,位於今陝西省勉縣老城東關。地處川陝甘三省交通樞紐,為漢中西部門戶,原有關樓遺址,上懸隸書“古陽平關”匾額。《隋書》地理誌敘述,蜀若得之上可以傾覆寇敵,尊將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開擴土地。因此陽平關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曆史上這裏烽火連綿,經曆了無數場戰爭。劉邦韓信暗度陳倉,初定三秦;曹操與張魯的漢中之戰、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諸葛亮北伐曹魏、鍾會滅蜀之戰,皆發生於此。以後各個時代的英雄豪傑、曆史偉人都曾在此演繹了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曆史活劇,更為古陽平關平添了許多神秘,使之名揚四海。這裏殘存的城牆、模糊的古碑、深闊的壕溝等曆史的印記,依然能讓人感受到戰爭的風起雲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