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寶成鐵路和陽安鐵路(陽平關至安康)的交會處,有一個小鎮叫陽平關,又稱做陽安關,位於陝西寧強縣中部。嘉陵江從西北奔騰弧繞而過,江岸懸崖峭立,形成天然屏障。站在陽平關隔嘉陵江向東北望去,一山突兀拔地而起,高百餘米,山頂平曠,氣勢雄渾,狀如覆鬥,被稱作子龍山。寧強縣史料記載,諸葛亮經此而北伐,趙雲曾在陽平關子龍山駐紮軍隊。站在山頂居高臨下,遠可俯瞰全關,山川屋宇、道路林木盡收眼底;近可控製江麵,飛鳥難度,真可謂一天然堡壘。
和平時期非常短暫,諸葛亮要“深追先帝遺詔”,“報先帝而忠陛下”,不久開始謀劃興複漢室的大業。《三國誌˙諸葛亮傳》記載: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國家富強了,出兵伐魏的後顧之憂也消除了,於是諸葛亮整頓訓練蜀國軍隊,強兵之事、北伐中原之事開始提上日程。公元226年(魏黃初七年),魏文帝曹丕離世,明帝曹敷初登帝位,忙於內務。《三國誌˙孫權傳》記載:秋七月,權聞魏文帝崩,征江夏,圍石陽,不克而還。吳王孫權趁機向曹魏用兵,諸葛亮認為此時正是北伐曹魏的大好機會。
公元227年3月,諸葛亮上疏《出師表》,表明北伐曹魏、興複漢室的決心。諸葛亮留下陳震、張裔、蔣琬、向寵留守成都,代他處理軍國政務,負責京師安全。同時集全蜀能征慣戰之文臣武將,率五萬人馬,出成都,越劍閣,浩浩蕩蕩,進駐漢中。《嘉慶漢中續修府誌卷之二十四》紀事:後主建興五年春三月。丞相亮出屯漢中。營沔北陽平、石馬。諸葛亮開始做北伐曹魏的準備。此時趙雲年近七十,銀須白發,諸葛亮北伐,令趙雲率本部人馬一同轉駐漢中,參與北伐戰事。
蜀軍先農後戰,實行屯田,以伺時機,北伐中原。因此趙雲在漢中練兵備戰之外,還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負責軍屯事務。漢中地區土質肥沃,氣候溫暖,雨量充沛,物產富饒,自然條件之優越,雖略遜於蜀郡,並不下於魏之淮河兩岸。從蜀中往漢中運送軍糧,需翻高山,越峻嶺,而且蜀道艱難,遠遠不如在漢中就地屯田。劉備從曹操手中奪得漢中時,曹操“遷其民八萬家實關中”,漢中人口稀少,土地荒蕪。故史稱劉備得漢中,隻“得地而不得民”。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在漢中駐兵近一年,移民兩萬為民居,又招募五千人屯田。同時派趙雲在赤岸屯田,軍士亦兵亦農,實行定期輪換製度。
《水經注》卷27《沔水上》說:亮與兄瑾書雲:“時趙子龍與鄧伯苗一戍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但得緣崖與伯苗相聞而已”。漢中盆地褒水西岸有一紅水河,山石為紅色,故稱赤崖。趙雲戍邊赤崖口,又在赤崖屯田,兩地不遠,可聞兵馬之聲。諸葛亮與兄諸葛瑾書中提及此事,後人才有所了解。在刀光劍影、弩張馬嘶的狀態下耕作,自然難度很大,然而蜀軍屯田做到了“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軍隊令行禁止,與百姓相安無事,自然和趙雲治軍嚴謹是分不開的。漢中軍屯有力地支持了諸葛亮北伐,對恢複當時的經濟、解決軍糧起了重大作用。
自古以來,人關中有三個方向,一個方向是出秦嶺人關中。這個方向上有三條穀道,子午穀、褒斜穀、儻駱穀,穀長路險,均賴棧道通行,大軍行動比較困難。另外褒斜穀還有一條支路,在秦嶺西端與隴山分界處,為嘉陵江上遊低穀地帶,地勢平坦,卻有散關和陳倉兩座要塞坐落在此,曹操從漢中撤兵以來便有重兵把守,難以輕越。另一個方向是由漢中越過陽平關,經武都(今甘肅略陽)、建成(今甘肅西和)、祁山(西和縣北祁山堡)出天水,道路較遠,但較為平坦。諸葛亮從第三個方向作為北伐中原的進攻方向,認為“安從坦途,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這種戰略構想可進可退,沒有很大風險,與諸葛亮一生謹慎的個性很吻合。蜀國出川的這條道路上,有一個重要的門戶叫劍門關,屹立於劍閣道上。《劍州誌?形勝》說,金牛來而蜀道開,劍閣修而蜀門固。劍門山勢險峻,倚天似劍,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因為劍閣為出川必經之地,所以三國時期劉備、諸葛亮、趙雲、張飛、薑維等人都在這裏留下了征戰足跡。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春,諸葛亮在漢中練兵一年,達到了“戎陣整齊,進退如風,止如山”的地步,於是開始舉兵北向。首先派趙雲、鄧芝為疑軍,采用聲東擊西、虛實結合的戰術,揚言出斜穀攻郿(今陝西眉縣),據箕穀(今陝西寶雞市東南太白縣境內秦嶺中的一條穀道),擺出一副由秦嶺攻擊長安的態勢,調動曹魏主力向箕穀增兵。諸葛亮親率主力西出漢中,迅速攻占祁山,首次從上隴北伐。蜀軍“戎陣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安定、天水三郡叛魏應亮夕關中響震”。當時,曹魏與東吳正連年交戰,魏國西方兵力空虛。魏明帝曹敷稱帝後,大興土木,營造宮殿,疏於對蜀漢的防範。諸葛亮出兵祁山,曹魏三郡歸降,一時震動朝野。魏明帝西駕長安,調兵遣將以禦蜀軍。《三國誌˙明帝紀》記載:遣大將軍曹真都督關右,守陳倉(今陝西寶雞縣南),以拒箕穀之蜀軍。右將軍張郃自長安西進,擊亮於街亭。曹真出關右向南,張郃出長安向西,兩路大軍西出、南進,迎戰蜀漢軍隊。
諸葛亮出祁山,可以這樣理解。古人以西為右,故稱隴山(六盤山)以西為隴右,蜀漢一旦占據整個隴右,就切斷了關中與河西的聯係,進而東下關中,即可以威懾長安。特別是天水最為重要,史書《讀史方輿紀要》稱天水“當關隴之會,介雍、梁之間,屹為重鎮。。蜀漢控製了天水,可以自隴右東逼關中,則對關中形勢極為不利。而蜀漢要得天水,必取祁山,這也是諸葛亮“出祁山”的根本原因。
魏軍新敗後,新任魏帝曹敷親往長安指揮。魏國大臣又是書法家的鍾繇,舉薦司馬懿統兵禦敵。司馬懿走馬上任,首先奇襲新城,翦除了要叛魏歸蜀的孟達,而後領兵往長安和魏帝會合。於是司馬懿以張邰為先鋒兵取街亭,欲截斷蜀軍運糧要道。街亭古戰場遺址位於天水市秦安縣隴城鎮,是漢代略陽道街泉縣的治所,俗稱漢街城,即馬謖敗績處。街亭山高穀深,地勢險要,進可攻關中,退可守隴右,是通往隴右與關中的咽喉,為曆史上重要軍事關隘、兵家必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