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斷後拒賞箕穀高風(3 / 3)

關於防守街亭的人選,《三國誌˙馬良馬謖傳》記載:“建興六年,亮出軍向祁山,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今甘肅天水秦安縣境內),為郃所破,士卒離散。”蜀漢官員馬良兄弟五人,倶有才名。“馬氏五常,白眉(馬良)最良”,諸葛亮與馬良關係最好。因此,馬良在夷陵之戰戰死後,對其弟馬謖等甚為憐惜。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對他倍加器重。劉備臨死前曾談到了馬謖。《三國誌˙馬良傳》中,記述了劉備對馬謖的評價。“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丨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因為諸葛亮對馬謖表裏認識不足,心存僥幸,因此臨陣選將,諸葛亮忘記了先主的叮囑,不聽眾人諫言,放棄魏延、吳壹等大將不用,卻選擇參軍馬謖為前鋒,鎮守戰略要地街亭。臨行前,諸葛亮仍不放心,再三囑咐馬謖,街亭雖小,關係重大。街亭是進軍關中,退兵漢中的咽喉要道。如果失掉街亭,我軍必敗;並具體命令他“靠山近水安營紮寨,謹慎小心,不得有誤”。同時安排高祥屯列柳城(今天的鳳州古鎮,即陝西寶雞鳳縣縣城雙石鋪),魏延在街亭側後,互為犄角之勢,以確保街亭萬無一失。

然而馬謖到達街亭後,即違背了諸葛亮的指令,驕傲輕敵,自作主張地將大軍部署在遠離水源的街亭山上。《三國誌˙王平傳》記載:謖舍水上山,舉措煩擾,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大敗於街亭。王平本是曹操副將,漢中之戰時因受徐晃排擠,投降了蜀軍。王平通曉漢中地理,治軍遵循法度,忠勇嚴整,屢次直諫馬謖,應於當道築土城,安營把守。但是馬謖固執己見,以“高山視下,勢如劈竹”等軍書之說為由拒納良言,將大軍布於山上。張郃進軍街亭,偵知到馬謖舍水上山,立即揮兵切斷水源,掐斷糧道,將馬謖部圍困於山上,然後縱火燒山。蜀軍饑渴難忍,軍心渙散,不占自亂。張郃命令乘勢進攻,馬謖失守街亭,戰局急轉直下。此時“眾盡星散,惟平所領千人,鳴鼓自持,魏將張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王平駐軍山下,因為不是張郃對手,隻有鑼鼓喧天,虛張聲勢,遲滯了張郃的追擊。但是主力先敗,高祥亦不自保,被曹魏大將郭淮擊敗,被迫一起向漢中退軍。因為街亭失守,蜀軍咽喉被絕,後路被斷,諸葛亮即使從祁山發兵救援街亭,時間亦不允許。諸葛亮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隻能下令撤兵,同時南安、安定、天水三城得而複失。諸葛亮強製遷移西縣百姓一千多戶,一起回到漢中。此時魏延的北征軍已經深人安定,街亭失守,將麵臨孤軍奮戰、全軍覆沒的危險。因此魏延趕緊收攏部隊,向隴西撤軍,和諸葛亮會師於漢中。兵敗如山倒,大好的戰局頃刻間喪失殆盡。

箕穀,緣其穀口而上稱為赤岸,赤岸再北上可到武功、五丈原,而五丈原的西邊有綏陽小穀,綏陽小穀再上即為陳倉,陳倉自漢初以來即是軍事重鎮,魏國有相當的軍力固守。箕穀戰場,由曹真率軍對陣趙雲、鄧芝率領的蜀漢軍隊。雙方力量懸殊,但是由於地勢險要,趙雲於各隘口分兵禦之,曹真空有數倍兵力,卻是屢攻無果。趙雲帶領著這支偏師,是佯攻牽製魏軍的,諸葛亮率領的主力失敗,作戰意圖已經暴露,如果不能及時撤退,必將遭遇危險。兵法雲:敵勢全勝,我不能戰,則必降、必和、必走。投降是全敗,講和是半敗,隻有退卻才有取勝的契機。箕穀對麵是魏軍主力,趙雲明白,以弱旅對陣主力,無異於羊人虎群,況且還有大量的糧草和輜重需要保護,必須當機立斷。趙雲果斷作出決定,迅速集結各隘口軍隊,然後分路撤退。諸葛亮《與兄謹書》雲:“前趙子龍退軍,燒壞赤捱以北閣道緣穀一百餘裏,其閣梁一頭人山腹,其一頭立柱於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窮極,不可強也”。又雲“頃大水暴出,赤捱以南,橋閣悉壞”。趙雲退兵時燒毀赤捱(赤岸同赤捱)以北的閣道,以此阻絕曹真大軍的追擊。此道為諸葛亮派兵鑿山岩,架飛梁,曆經十年而修的百裏棧道,趙雲一把火燒掉,諸葛亮自然痛心不已。

危急之時,年近七十的老將趙雲再用真假趙雲之計,命令鄧芝打著自己的旗號,率主力往漢中撤兵。自己則率軍親自斷後,擋住曹軍追兵。鄧芝知道自己確實不能擔當掩護大軍安全撤退的重任,隻好按照趙雲的命令,整理好軍資什物,率軍向漢中急撤。主帥掩護副帥撤退,戰爭史上少見。下麵結合袁闊成評書《趙子龍》,看一看趙雲箕穀斷後的英雄形象。

魏國大將郭淮先鋒官蘇顆引本部三千兵士,奔人箕穀,看見山坡後一杆素緞大旗迎風飄擺,當中一個鬥大的“趙”字。蘇顆感到恐懼,左右為難,進退失據,於是下令全軍撤退。蘇顆率軍退至箕穀道口,突聽喊聲大震,一彪軍馬從山後撞出。趙雲挺槍躍馬殺至,大喝道:“你可識趙子龍否?”蘇頤大驚,明白了前麵打趙雲旗號的是假趙雲,眼前站著的才是真子龍。蘇顆正在慌亂之時,趙雲策馬擰槍就刺,一槍就把蘇顆挑於馬下。趙雲在想,曹魏先鋒退走,後麵一定還有主將率領大軍追殺過來。趙雲於是勒馬挺槍,立於山道之中,準備抵擋魏軍後麵追兵。果不出趙雲所料,魏軍副先鋒萬政從後麵又殺上來。萬政聽說蘇顆被趙雲刺死,也止步不前。副都督郭淮趕到,責問萬政“萬將軍,為何停止不前?”萬政回答:“都督,前麵有趙雲趙子龍擋住去路!”郭淮搖搖頭說:“趙雲已年老力衰,哪有當年之勇,難道你畏懼不前,可知軍令如山?”郭淮傳令大軍急急追趕。萬政無奈,帶著三千騎兵就追下來。行至一密林,忽聽得背後大喝一聲:“大膽曹兵,趙子龍在此等候多時!”眾軍士聞聽嚇了一大跳,百餘人墜落馬下,餘者都越嶺逃去。萬政勉強來敵,被趙雲一箭射中盔纓,跌於山澗之中。趙雲用槍指著萬政說:“暫且饒你性命回去,快死!”萬政從裏爬起,脫命趙雲厲聲嗬斥曹將萬政回到軍中。此時天色已黑,曹軍借著燈籠火把往遠處看,四周樹林、山峰黑幽幽的到處像蜀軍兵馬刀槍。郭淮隻好把令旗一擺說:“歸師勿掩,窮寇莫追,天明之後,再追拿趙雲不遲!”趙雲放走了萬政,又勒馬停息片刻,見曹魏軍沒有動靜,想必已經撤軍。於是趙雲帶領剩餘的車仗人馬,望漢中退去。退兵以前,趙雲為防止魏兵再次追擊,派士卒燒壞赤崖以北閣道百餘裏。這樣隔絕了關中和漢中的通道,曹真帶領追兵趕到,隻能看著趙雲退軍,卻無計可施。這次北伐失利,箕穀退兵,趙雲仁義為先,大智大勇,臨危不亂,處變不驚,率領部隊全身而退,安全回到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