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在界橋之戰認識劉備兄弟,再到青州做劉備“主騎”,再到戲劇中趙雲被借來,和劉備到徐州救陶謙,長時間地和劉備征戰疆場,勢必認識了劉備,給劉備打一個比較高的分數。劉備出山打出的旗幟是“剪除漢賊,複興漢室”,這種雄才大略是公孫瓚無法比擬的。因此趙雲南下投奔劉備,其實是投奔仁者而去,和當初的從“仁政”觀念是一致的。而且趙雲跨越千山萬水,過袁紹的冀州、曹操的兗州而不人,不惜暫時落草為王,他的最高目標一定也是“複興漢室”,這一點,到蜀國建立,甚至比劉備更加純粹。
三、成都直諫
劉備的仁者姿態一直保持得很好。取荊州而代之,劉備不答應;兵退當陽,不忍心拋棄數萬百姓,這些都是寬厚仁愛的君子所為。趙雲追隨劉備打到了成都,恐怕與此聯係密切。
從公元184年參與鎮壓黃巾起義開始,劉備拖家帶口,帶領將士們奔波轉戰冀州、幽州、青州、徐州、荊州,投奔公孫瓚、附呂布、奔曹操、歸袁紹、寄劉表,屢戰屢敗,百折而不撓。直到公元214年,才落腳成都。史料記載劉備合川相慶,重賞文武。諸葛亮、關羽、張飛、法正等都得到大量錢財。不知道誰的建議,要“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田園地桑田分賜諸將”,即把老百姓的房屋、田地分給剛打下一隅之地的眾將,同享榮華富貴。
現在來看,劉備和將士們這種做法,是一種嚴重的政治短視行為。翻遍《三國誌》和其他史料,唯有趙雲的直諫記載。趙雲對劉備說,此時“未可求安”,讓老百姓“安居複業,各返桑梓,歸耕本土”。趙雲從劉備集團長遠利益出發,保持著清醒的頭腦,認為穩定政局,爭取民心,這才是大事。倘若將領們一味貪圖享受,必然帶來災難性後果。
趙雲進諫的出發點是“民心”的向背,其本質依然是“仁政”觀念。孟子發展了孔子的“仁”的學說,主張君主施行仁政,經濟上使民有恒產,打了糧食可以吃飽,養了家畜可以吃肉,種了桑蠶可以穿衣,他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才是治本之道。而劉備和將士們怎麼做的呢,和儒家思想的要求恰恰相反,一定會遭到益州百姓的反對,使岌岌可危的政權雪上加霜。從後來曆史上諸多農民起義失敗的教訓中分析,在公元214年,距離現在1800多年,趙雲能有這樣的遠見卓識、政治眼光,太難能可貴了。
趙雲“良禽擇木而棲。,追隨劉備,但是他沒有迷失自我,不刻意追隨長官意誌,在大是大非麵前勇於堅持個人思想。趙雲所考慮的是政治的高度,唯如此,才能穩定政權,鞏固政權。這已經不僅僅是深明大義、公而無私所能概括的了。
四、再諫護蜀
趙雲在界橋之戰認識劉備兄弟,再到青州做劉備“主騎”,再到戲劇中趙雲被借來,和劉備到徐州救陶謙,長時間地和劉備征戰疆場,勢必認識了劉備,給劉備打一個比較高的分數。劉備出山打出的旗幟是“剪除漢賊,複興漢室”,這種雄才大略是公孫瓚無法比擬的。因此趙雲南下投奔劉備,其實是投奔仁者而去,和當初的從“仁政”觀念是一致的。而且趙雲跨越千山萬水,過袁紹的冀州、曹操的兗州而不人,不惜暫時落草為王,他的最高目標一定也是“複興漢室”,這一點,到蜀國建立,甚至比劉備更加純粹。
三、成都直諫
劉備的仁者姿態一直保持得很好。取荊州而代之,劉備不答應;兵退當陽,不忍心拋棄數萬百姓,這些都是寬厚仁愛的君子所為。趙雲追隨劉備打到了成都,恐怕與此聯係密切。
從公元184年參與鎮壓黃巾起義開始,劉備拖家帶口,帶領將士們奔波轉戰冀州、幽州、青州、徐州、荊州,投奔公孫瓚、附呂布、奔曹操、歸袁紹、寄劉表,屢戰屢敗,百折而不撓。直到公元214年,才落腳成都。史料記載劉備合川相慶,重賞文武。諸葛亮、關羽、張飛、法正等都得到大量錢財。不知道誰的建議,要“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田園地桑田分賜諸將”,即把老百姓的房屋、田地分給剛打下一隅之地的眾將,同享榮華富貴。
現在來看,劉備和將士們這種做法,是一種嚴重的政治短視行為。翻遍《三國誌》和其他史料,唯有趙雲的直諫記載。趙雲對劉備說,此時“未可求安”,讓老百姓“安居複業,各返桑梓,歸耕本土”。趙雲從劉備集團長遠利益出發,保持著清醒的頭腦,認為穩定政局,爭取民心,這才是大事。倘若將領們一味貪圖享受,必然帶來災難性後果。
趙雲進諫的出發點是“民心”的向背,其本質依然是“仁政”觀念。孟子發展了孔子的“仁”的學說,主張君主施行仁政,經濟上使民有恒產,打了糧食可以吃飽,養了家畜可以吃肉,種了桑蠶可以穿衣,他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才是治本之道。而劉備和將士們怎麼做的呢,和儒家思想的要求恰恰相反,一定會遭到益州百姓的反對,使岌岌可危的政權雪上加霜。從後來曆史上諸多農民起義失敗的教訓中分析,在公元214年,距離現在1800多年,趙雲能有這樣的遠見卓識、政治眼光,太難能可貴了。
趙雲“良禽擇木而棲。,追隨劉備,但是他沒有迷失自我,不刻意追隨長官意誌,在大是大非麵前勇於堅持個人思想。趙雲所考慮的是政治的高度,唯如此,才能穩定政權,鞏固政權。這已經不僅僅是深明大義、公而無私所能概括的了。
四、再諫護蜀
劉備當皇帝不久,關羽為孫權所殺,身首異地。劉備傷心欲絕,要禦駕親征東吳,為兄弟報仇雪恨。這樣,麵對蜀漢政權生死存亡的時刻,大臣秦宓出來進諫。但是劉備主意已定,結果秦宓被劉備下獄。這時,誰出來都是自取其辱。可是史料上又記載了趙雲直諫。趙雲考慮到蜀漢大局、蜀漢的根本大計,不顧個人安危,表達了個人的政治見解和軍事謀略。趙雲說曹操是國賊,應兵屯渭河,早出關中,討伐凶逆;舍魏伐吳,兩國交兵,相持不下,將危害到蜀漢安全。再者討伐曹賊,關係到複興漢室,而討伐東吳,則隻是報兄弟私仇。趙雲說的再明白不過了,可是劉備愛兄弟不愛江山,傾全國之兵討伐東吳。趙雲觸怒劉備,“留雲督江州”,負責後勤供應。從後來劉備征吳失敗的過程看,無一不驗證了趙雲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