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所諫,首先還是考慮政治問題。劉備為漢室之胄,趙雲追隨劉備,肯定是夢想著複興漢室,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曹丕迫使漢獻帝禪讓,自己當上皇帝,篡逆漢室天下,因此是漢賊、國賊。所以討伐曹賊,複興漢室,不僅僅是軍事鬥爭問題,也是最大的政治問題,所以說趙雲認為這是“公仇”,而討伐孫權則是“私仇。。清代順治年間大臣魏裔介在《兼濟堂文集》說:倘用順平之言,舍孫權而取關中,秦隴響應,漢室可興矣。魏裔介認為趙雲“其識尤偉”。很明顯,後人也看到這一點,軍事鬥爭不是孤立的,它是政治鬥爭的最高形式,是為政治鬥爭服務的。

上一次趙雲直諫,劉備從諫如流,抓緊地方政權建設,大力發展生產,很快鞏固了益州政權。這一次,劉備棄諫不用,愛兄弟不愛江山社稷,倉促出兵,違反軍事原則,結果一敗塗地,國力一蹶不振,又一次從反麵看到趙雲政治遠見的重要意義。

三國戰場上,曹操手下的將領們跟隨曹操東征西殺,不乏能征慣戰之將,但是什麼漢室,什麼仁政,一概不管,隻是死心塌地追隨效忠。再看關羽禍起荊州,敗走麥城,張飛在閬中鞭笞士卒,為部將所害,無不是缺乏大局觀念,缺少長遠眼光的結果。東吳的呂蒙、陸遜,軍事上自然大有可稱道之處,但是孫劉聯盟破裂,孫權不得不向曹魏俯首稱臣,而且曹魏屢犯東吳邊境,東吳單獨承受著曹魏巨大的軍事壓力,後來不得不主動遣使和好蜀國。從這些嚴重的後果看,呂蒙、陸遜目光短淺,缺乏政治遠見。

《三國演義》塑造趙雲形象,大多依據曆史資料,虛構成分不多,因此趙雲形象基本上是真實可信的。可以看到,智勇雙全,是將才;有政治遠見,才是帥才。趙雲武不遜張飛,智堪比關羽,而且趙雲比別人看得長遠,能夠看到問題的根本,其政治智慧超然於諸人之上。因此三國曆史的武將當中,趙雲可以作為帥才,是塑造最好的一個人物。劉備、諸葛亮在事關社稷民生的軍事行動中,趙雲缺乏用武之地,對蜀漢政權來說,是非常遺憾的事情。

從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開始,就是集權專製的國家。皇上獨攬大權,下麵的臣子逐級效仿,也是這樣。西漢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學說被統治階級利用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級觀念再度加強。趙雲承擔著很大的風險,一再違背君主、國君意誌,表明個人的政治見解,其卓然不群的個性表現得淋漓盡致。也許當時軍閥割據主要靠武力說話,因此公孫瓚、劉備沒有加罪於趙雲,這是萬幸的。但是縱觀曆史,很多忠心耿耿而富有政治遠見的大臣屢遭誣告,屢受貶謫,甚至遭到殺害,不能不說這是中國曆史的悲哀。

試論趙雲的“仁”生之路

胡書軍

從西漢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儒家學說成為當時思想界、教育界占統治地位的學說。趙雲“幼庭承訓”,一定學習了儒家經典文章,接受了儒家思想教育。趙雲文武兼備,他的文才決定了首先他是一名儒生,儒家關於“仁”的思想,影響了趙雲的一生。今天,在新的形勢下,有必要全麵、深刻地重新認識趙雲的“仁”生之路。

―、趙雲之仁首先表現在投奔和離開公孫瓚上

初平二年即公元191年,趙雲率義從吏兵詣公孫瓚。《雲別傳》記載了趙雲初見公孫瓚的對話。公孫瓚問趙雲,冀州人都依附袁紹,你為什麼投奔我呢?當時公孫瓚是奮武將軍、薊侯,而趙雲僅是常山郡義軍的一個統領,身份相差懸殊。公孫瓚料不到趙雲會說,現在天下大亂,老百姓生活艱難,我是投奔“仁政”而來的,並不是偏愛你而輕視袁紹。什麼是仁政,孔子說,“為政以德,寬以待人”就叫仁政。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統治者這樣做,就叫施行仁政。公孫瓚從年輕時就是一名手持長矛,騎著白馬,率領騎兵英勇作戰的武將,性格粗暴殘忍,哪裏懂得仁政呢?但是從趙雲不卑不亢的回答上,顯然趙雲希望以仁政治天下,希望老百姓過上安穩日子。趙雲投奔公孫瓚不單是建功立業,他還有個人的人生誌向。遺憾的是公孫瓚根本不是一個仁人君子,趙雲從一開始就投錯了山頭。

界橋之戰後,袁紹大將崔巨業率兵攻打公孫瓚軍隊駐守的故安城。結果崔巨業大敗而歸。公孫瓚率軍追殺袁軍,至巨馬河殺死袁軍六七千人。公孫瓚不珍惜生命,殘殺無辜,這不是趙雲要看到的。在對待漢室宗親劉虞上,公孫瓚再次讓趙雲失望。劉虞為幽州刺史,位列三公,《魏書》記載,劉虞“清靜儉約,以禮化民”,“盡心王室,重振朝綱”,劉虞“務存寬政,深得人心”,一時間邊塞安定繁榮。而公孫瓚屢次和袁紹開啟戰端,他的部隊劫掠地方,殘害百姓,弄得怨言載道,民聲鼎沸。劉虞和公孫瓚治政理念不同,一個要仁政,一個不要仁政,最終不施仁政者殺掉了施仁政者。趙雲知道“除一人之患而樹四海之敵,安危之機不可不察,不可殺一人而失天下人之心”,但是公孫瓚為獨霸幽州,最後脅迫朝廷特使殺害了劉虞。劉虞被殺後,劉虞的部下、燕國部隊、袁紹一部合兵一處合擊公孫瓚,公孫瓚一敗再敗,潰逃至易京,築樓而自保。公孫瓚勇時重於殺伐,衰時毫無鬥誌,和袁紹相類似,不要說仁政了,連一個仁人君子都做不到。趙雲對公孫瓚的不滿積累到不可忍受的地步,因此《雲別傳》記載趙雲得知哥哥去世的消息,馬上辭別了公孫瓚,回到家鄉,再也不想跟著公孫瓚浪費時光。

二、趙雲之仁表現在堅定地追隨劉備上

劉備是東漢皇帝的遠房親戚。《三國誌˙先主傳》記載,劉備“弘毅寬厚,接人待物,有高祖之風”。劉備試守平原令時,郡民劉平派刺客刺殺劉備,而刺客卻不忍下手。顯然劉備在平原做一把手,便以“為政以德”、“勤施善政”而聞名,其君子所為,把刺客都感動了。趙雲在青州為劉備主騎,對劉備一言一行恐怕都有所耳聞。趙雲所尋找的仁政,在劉備治下成為現實。因此二人見麵,意氣相投,很快就成為好朋友。徐州牧陶謙“性剛直、有大節、在官清白”,任職時想辦法解決百姓吃飯問題,消除當地戰爭隱患,深受百姓、文人稱道。興平元年即公元194年,陶謙派部下截殺曹操父親於瑯琊。曹操為報殺父之仇,第二次攻打徐州,部隊所過,皆屠城,把老百姓都殺光。陶謙不得不請公孫瓚部下,駐防青州的田楷和劉備救援徐州。傳說劉備從公孫瓚帳下借出趙雲,一起來到徐州。曹軍退去後,陶謙觀劉備有雄才大略,想著讓徐州於劉備。但是劉備一再推托,不敢接受。徐州官員、富豪以及北海相孔融一再勸說劉備,恭迎劉備接管徐州。這就是三讓徐州的來曆。趙雲在徐州,對劉備的表現看得真真切切。當時軍閥為割據一方,殺伐征戰都未必得到一州郡地盤。而劉備麵對天上掉下來的餡餅,不管顧慮什麼,其言行總是君子風度。此時趙雲拿劉備比較袁紹、曹操等人,劉備無疑是“高大上”形象。仁者,成人之謂也,仁人之心,常存成人之美德。時人都稱劉備弘雅有信義,當然也會包括趙雲。趙雲對公孫瓚的不滿在增加,那麼對劉備的認知度也在提高。當趙雲離開公孫瓚,再尋明主時,有仁者之風的劉虞、陶謙已經死去,趙雲千裏追尋,四海飄零,隻有找到劉備這個仁義之人,才能大快平生。趙雲投奔公孫瓚,發現他和袁紹一樣沒有忠君救民之心,而投奔劉備,是在投奔仁君、明主。趙雲目標明確,一點也不盲目。劉備來到荊州後,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兵敗當陽,劉備不顧曹軍大兵壓境,仍然攜民渡江,這種仁者風範也許會讓趙雲堅信,劉備真是我所侍奉之人。仁義之人才能行仁政,有仁政才能拯救漢室,天下才能太平。但是當時天下大亂,禮樂崩壞,朝廷都成為傀儡,一切已失去秩序、規範,趙雲的“仁政”隻能是理想,如同海市蜃樓,雖然美麗,卻永遠不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