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道家典籍,是本書的主要研究對象。“先秦”一詞,包含廣狹二義。廣義的“先秦”,指秦代以前的各個曆史時期;狹義的“先秦”,指秦代以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本書指的主要是狹義。“典籍”一詞,也有不同涵義。對於先秦人來說,當時的書籍並非都是經典的;而對於今人來說,先秦時期遺留下來的文獻材料,無疑都是經典的論著。就“先秦典籍”而言,可以泛指先秦時期的所有文獻書籍,也可特指先秦時期的主要經典文獻。必須說明的是,本書所謂的“先秦道家典籍”,並不是指先秦時期道家學派的所有著作,而是僅指先秦時期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主要就是《老子》和《莊子》。先秦典籍雖然傳世的不多,但也有數十種。這些傳世的典籍,包羅萬象,很難用一種簡單的分類法來劃分清楚。“五經”是先秦時期最重要的典籍,如《荀子·勸學》曰:“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再如《莊子》中也經常談到先秦典籍的情況:
孔子謂老耼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論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跡,一君無所鉤用。甚矣夫!人之難說也,道之難明邪!”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經》,先王之陳跡也,豈其所以跡哉!今子之所言,猶跡也……”(《莊子·天運》)
徐無鬼出,女商曰:“先生獨何以說吾君乎?吾所以說吾君者,橫說之則以《詩》、《書》、《禮》、《樂》,從說之則以《金板》、《六弢》,奉事而大有功者不可為數,而吾君未嚐啟齒。”(《莊子·徐無鬼》)
古之人其備乎!……其在於《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搢紳先生多能明之。《詩》以道誌,《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其數散於天下而設於中國者,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莊子·天下》)在諸子百家之學出現之前,人們主要學習的教材就是“六經”;後來,隨著著書立說風氣的流行,又出現了許多新的典籍。而這些典籍並沒有如數保存下來,隨著時代的推移逐漸流失,尤其是秦始皇“焚書”之後,能得以流傳後世的就屈指可數了。因此,到了漢代對先秦典籍的種類和數量,已經不是很清楚了。如班固《漢書·藝文誌》在總結先秦傳世典籍的分類情況時,認為:
先秦道家典籍,是本書的主要研究對象。“先秦”一詞,包含廣狹二義。廣義的“先秦”,指秦代以前的各個曆史時期;狹義的“先秦”,指秦代以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本書指的主要是狹義。“典籍”一詞,也有不同涵義。對於先秦人來說,當時的書籍並非都是經典的;而對於今人來說,先秦時期遺留下來的文獻材料,無疑都是經典的論著。就“先秦典籍”而言,可以泛指先秦時期的所有文獻書籍,也可特指先秦時期的主要經典文獻。必須說明的是,本書所謂的“先秦道家典籍”,並不是指先秦時期道家學派的所有著作,而是僅指先秦時期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主要就是《老子》和《莊子》。先秦典籍雖然傳世的不多,但也有數十種。這些傳世的典籍,包羅萬象,很難用一種簡單的分類法來劃分清楚。“五經”是先秦時期最重要的典籍,如《荀子·勸學》曰:“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再如《莊子》中也經常談到先秦典籍的情況:
孔子謂老耼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論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跡,一君無所鉤用。甚矣夫!人之難說也,道之難明邪!”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經》,先王之陳跡也,豈其所以跡哉!今子之所言,猶跡也……”(《莊子·天運》)
徐無鬼出,女商曰:“先生獨何以說吾君乎?吾所以說吾君者,橫說之則以《詩》、《書》、《禮》、《樂》,從說之則以《金板》、《六弢》,奉事而大有功者不可為數,而吾君未嚐啟齒。”(《莊子·徐無鬼》)
古之人其備乎!……其在於《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搢紳先生多能明之。《詩》以道誌,《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其數散於天下而設於中國者,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莊子·天下》)在諸子百家之學出現之前,人們主要學習的教材就是“六經”;後來,隨著著書立說風氣的流行,又出現了許多新的典籍。而這些典籍並沒有如數保存下來,隨著時代的推移逐漸流失,尤其是秦始皇“焚書”之後,能得以流傳後世的就屈指可數了。因此,到了漢代對先秦典籍的種類和數量,已經不是很清楚了。如班固《漢書·藝文誌》在總結先秦傳世典籍的分類情況時,認為:
昔仲尼歿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故《春秋》分為五,《詩》分為四,《易》有數家之傳。戰國縱橫,真偽分爭,諸子之言,紛然淆亂。至秦患之,乃燔滅文章,以愚黔首。漢興,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迄孝武世,書缺簡脫,禮壞樂崩,聖上喟然而稱曰:“朕甚憫焉!”於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至成帝時,以書頗散亡,使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昭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鹹校數術,侍臣李柱國校方技,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會向卒,哀帝複使向子侍中奉車都尉歆卒父業,歆於是總群書而奏其《七略》。故有《輯略》、有《六藝略》、有《諸子略》、有《詩賦略》、有《兵書略》、有《術數略》、有《方技略》。今刪其要,以備篇籍。
根據劉向父子的分類法,我們大致可以把目前可見的先秦典籍簡單分成三大類:一是經傳類典籍。相傳孔子編撰了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因《樂》已亡佚,故有“五經”之稱。由於這“五經”都經過儒家創始人孔子的編撰,所以後世學者習慣上把它視為儒家的經典。而事實上,孔子對這些源自史初的典籍隻是“述而不作”而已,所以應該把這“五經”看作先秦早期的典籍,而不能完全歸屬儒家。另外,“五經”在先秦時期的流傳過程中,一些闡釋經文義理的典籍也陸續出現,如《易傳》、《春秋三傳》等,大多是儒家的著作。由於這些著作與“五經”的關係極為密切,所以把經傳合在一類應該是比較合理的。二是諸子百家典籍。春秋戰國時期,學術上素有“諸子百家”爭鳴之稱,產生了許多影響深遠的著作典籍。所謂“諸子”的稱呼,大概是始於西漢末期劉歆《諸子略》。所謂“百家”的提法,大概始於戰國中期,如《荀子·解蔽》篇雲:“今諸侯異政,百家異說,則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亂。”又如《莊子·天下》篇雲:“其數散於天下而設於中國者,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按:因荀子與莊子生活的年代相近,而著書的年代難以確定,故不能確定是誰先提出“百家”的名稱。)至於“百家”的具體情況,現在已經不是很清楚了。漢初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在《論六家之要指》中,認為先秦諸子百家中最有影響的,隻有儒、墨、道、法、陰陽、名六家(見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到了西漢末期,人們所知道的隻有十家: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按:劉向之子劉歆《七略·諸子略》把先秦諸子歸為十家,即在司馬談所論“六家”的基礎上,增加了縱橫、雜、農、小說四家),同時又輕視小說家,所以又說:“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漢書·藝文誌》)而從今天來看,陰陽、農二家的學說僅剩下零散的記載,不足以形成“典籍”;縱橫、小說二家的著作雖有個別傳世的,但又可能是成書於漢初以後,不能當作“先秦典籍”。如此而言,漢代所謂的“諸子百家”著作,實際上就隻有儒、道、法、名、墨、雜六家了。《漢書·藝文誌》把兵家列於諸子之外,可能是兵家著作在當時影響不廣的緣故。考慮到“百家爭鳴”的實際情況,應該把兵家典籍與“諸子百家”並列為一類才是合理的。三是其他類典籍。先秦時期,還有一些典籍是需要特別歸類的:既與“經傳”無關,又與學術流派無關的,如《國語》、《戰國策》、屈原和宋玉的作品、《山海經》、《穆天子傳》、《世本》等;新出土後再經過整理麵世的,如郭店楚簡和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據考證有大部分作品是作於戰國時期;可能是成書於先秦的典籍,如《文子》、《公孫龍子》等據傳是先秦作品,但又被懷疑是漢代以來的“偽書”。對於這些較為零散的典籍,要以一個主題來歸類是很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