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要理解《莊子》文本的時間觀,仍需要一個話語轉換的解讀的過程,更需要我們能對哲學意義上的時間問題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在導論和上編的論述中,我們已多處介紹了一些西方的時間觀,為的就是更好地理解先秦道家典籍文本中與時間問題相關的觀點。為了能對極其複雜的時間問題有更多的理解,我們有必要在進入《莊子》文本前,多了解一些意思相關的西方時間觀,如:
時間的持續是作為與無限、與不可包容者、與有差別者的關係來領會的。有差別者並非無關緊要,在與它的關係裏頭,曆時性如同是“在同一個中的另一個”中的“在……中”——而另一個還尚未能進入到同一個之中。古遠得無法記憶者對不可預見者的敬重。時間既是這同一個中的另一個,又是這不能和同一個在一起、不能是共時的另一個。由此,時間將是由另一個所引起的同一個不安,而這同一個永遠也不能包容另一個,不能合並它。(〔法〕艾瑪紐埃爾·勒維納斯:《上帝·死亡和時間》,餘中先譯,三聯書店,1997年,第16—17頁。)
總之,不管人們對於自由有什麼看法,要不是我們把時間和空間等同起來,則自由是無法否認的;要不是我們要求空間應當充分地代表時間,則自由是無法界說的;要不是我們把陸續出現與同時發生混淆在一起,則我們對於自由這問題無論從這方麵或從那方麵都無法進行爭論。這樣說來,任何形式的決定論都將被經驗駁倒,而任何為自由下定義的企圖都將使我們陷入決定論(〔法〕柏格森:《時間與自由意誌》,吳士棟譯,商務印書館,1958年,第157—158頁。)。……如同那些僻論一樣,這問題的根源在於一種錯覺;通過一種錯覺,我們把陸續出現與同時發生,把綿延與廣度,把性質與數量,混淆在一起。(同上書,第165頁。)
時間有向的概念,並不是一直都有的(彼得·柯文尼、羅傑·海菲爾德:《時間之箭——揭開時間最大奧秘之科學旅程》,江濤、向守平譯,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第4頁。)。……時間之箭引起我們內心的恐懼,因為它意味著不穩定和變遷,它所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不是世界的重新再生。(同上書,第5頁。)
以上引文,盡管未必是完全正確的時間觀,但是對時間的描述比較直接,相對先秦文言文容易理解得多,有助我們對《莊子》文本的解讀。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通過比較研究發現,西方哲學家對死亡、時間、自由的理解與《莊子》有許多共通之處。
由於《莊子》內、外、雜三篇,都有一定的篇幅,且都有不少與時間觀關係密切的語段;此外,也考慮到三篇可能不屬於同一個作者的緣故,所以本章分成三節逐篇加以解讀。以下解讀的文本,主要依據清代王先謙《莊子集解》本(〔清〕王先謙:《莊子集解》,中華書局,1987年。),並和郭慶藩《莊子集釋》本相參校(〔清〕郭慶藩:《莊子集釋》,中華書局,1961年。)。
當然,要理解《莊子》文本的時間觀,仍需要一個話語轉換的解讀的過程,更需要我們能對哲學意義上的時間問題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在導論和上編的論述中,我們已多處介紹了一些西方的時間觀,為的就是更好地理解先秦道家典籍文本中與時間問題相關的觀點。為了能對極其複雜的時間問題有更多的理解,我們有必要在進入《莊子》文本前,多了解一些意思相關的西方時間觀,如:
時間的持續是作為與無限、與不可包容者、與有差別者的關係來領會的。有差別者並非無關緊要,在與它的關係裏頭,曆時性如同是“在同一個中的另一個”中的“在……中”——而另一個還尚未能進入到同一個之中。古遠得無法記憶者對不可預見者的敬重。時間既是這同一個中的另一個,又是這不能和同一個在一起、不能是共時的另一個。由此,時間將是由另一個所引起的同一個不安,而這同一個永遠也不能包容另一個,不能合並它。(〔法〕艾瑪紐埃爾·勒維納斯:《上帝·死亡和時間》,餘中先譯,三聯書店,1997年,第16—17頁。)
總之,不管人們對於自由有什麼看法,要不是我們把時間和空間等同起來,則自由是無法否認的;要不是我們要求空間應當充分地代表時間,則自由是無法界說的;要不是我們把陸續出現與同時發生混淆在一起,則我們對於自由這問題無論從這方麵或從那方麵都無法進行爭論。這樣說來,任何形式的決定論都將被經驗駁倒,而任何為自由下定義的企圖都將使我們陷入決定論(〔法〕柏格森:《時間與自由意誌》,吳士棟譯,商務印書館,1958年,第157—158頁。)。……如同那些僻論一樣,這問題的根源在於一種錯覺;通過一種錯覺,我們把陸續出現與同時發生,把綿延與廣度,把性質與數量,混淆在一起。(同上書,第165頁。)
時間有向的概念,並不是一直都有的(彼得·柯文尼、羅傑·海菲爾德:《時間之箭——揭開時間最大奧秘之科學旅程》,江濤、向守平譯,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第4頁。)。……時間之箭引起我們內心的恐懼,因為它意味著不穩定和變遷,它所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不是世界的重新再生。(同上書,第5頁。)
以上引文,盡管未必是完全正確的時間觀,但是對時間的描述比較直接,相對先秦文言文容易理解得多,有助我們對《莊子》文本的解讀。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通過比較研究發現,西方哲學家對死亡、時間、自由的理解與《莊子》有許多共通之處。
由於《莊子》內、外、雜三篇,都有一定的篇幅,且都有不少與時間觀關係密切的語段;此外,也考慮到三篇可能不屬於同一個作者的緣故,所以本章分成三節逐篇加以解讀。以下解讀的文本,主要依據清代王先謙《莊子集解》本(〔清〕王先謙:《莊子集解》,中華書局,1987年。),並和郭慶藩《莊子集釋》本相參校(〔清〕郭慶藩:《莊子集釋》,中華書局,1961年。)。
第一節《莊子·內篇》的時間觀
《莊子·內篇》依次由《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等七篇文章組成,一般認為大多是莊子的作品。據筆者的研究,《內篇》中除了《德充符》和《應帝王》外,其餘五篇文本內容都有直接體現時間觀的地方。為此,以下擬根據文本的具體內容來闡發《內篇》的時間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