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雙十一”購物狂歡節落下帷幕,天貓以單日350億元的最終成交額賺足了眼球。隨著各大品類熱銷品牌的銷售數據陸續出爐,大家不出意外地發現:服裝業仍然占據著電商的半壁江山。在天貓“雙十一”成交額排名前十的品牌商中,有五家是服裝品牌。
不過,服裝行業的整體形勢,卻不像“雙十一”數據上體現的一樣樂觀。報道顯示,在最近兩年的服裝行業“關店潮”中,李寧、安踏、匹克等知名運動品牌關店總數高達數千家。分析人士認為,國內服裝品牌遇到了發展過程的新拐點。
“在‘雙十一’明星品牌背後,佇立著太多默默無聞的服裝企業。”
北京銅牛集團有限公司信息中心的副主任劉俊中
對中國信息化周報的記者說,“但‘爆款’無法掩蓋整個行業的頹勢。”
在劉俊中看來,服裝行業的轉型任重道遠,而陣痛和洗牌還將持續。因為沒有明確的核心價值定位,缺乏鮮明的個性和風格,傳統服裝品牌很容易淹沒在浩瀚的服裝海洋中。而在過去靠量取勝的年代裏,積累下來的管理方式上不規範的弊病和漏洞,逐漸凸顯,集中表現為嚴重受庫存拖累和市場反應遲鈍。
如何實現企業內部信息的高效流轉、轉變生產經營方式,如何整合企業內外部資源、提高企業效率和效益,信息化成為了服裝企業不容忽視的工具。
兩條路走路
劉俊中介紹,銅牛集團的信息化與行業內大多數企業相比,起步較早。從2002年開始,銅牛集團在北京市通州、密雲先後建成了銅牛高新針織產品製造基地、銅牛高科技梭織產品製造基地、銅牛高品質內衣製造基地和月季紅線業製造基地。業務不斷“擴張”的同時,信息化工作也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起步。為了更好地實現總部、生產基地和分公司之間的聯係,銅牛集團分別在總部和四大生產基地建立了本地的局域網,並實現了VPN互聯和VOIP通話。生產經營數據也實現了本地存儲和異地共享體係。還建立了分公司供需鏈管理係統、外貿業務管理係統、生產基地ERP係統和MES係統,以及服裝CAD係統和物流配送管理係統等。
信息化工作不斷得到北京市科委的認可和支持後,自信更懂紡織行業信息化的銅牛信息中心,轉變為銅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並向紡織行業其他企業銷售可以應用於棉紡、印染、服裝的“易紡軟件”。此後,銅牛信息又瞄準了增值電信業務,依托銅牛自身的物業資源,成立了互聯網數據中心(IDC),並逐漸把IDC作為了自身的主營業務。今年6月,銅牛信息得到了中國證監會的批複,成功在“新三板”上市。
從銅牛信息回到銅牛集團信息中心的劉俊中說,“IT係統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更新換代很快,並且要隨著集團的戰略不斷變化。”近幾年,銅牛集團逐步弱化生產和製造環節,信息化的重點也隨之放到了供應鏈和品牌建設上。“集團的戰略變化與北京市的定位調整也有很大關係,”劉俊中告訴記者,“銅牛以前在通州的生產基地也在積極轉型。”
過去,銅牛集團的信息化軟件以自己開發為主,而在弱化生產和製造環節以後,集團的軟件基本上都要依靠外部采購。“如果自己維護一個開發團隊,資金的投入很大。現在市場上已經有很多比較成熟的行業軟件,基本上可以拿來為我們所用。當然,在軟件的使用上也有二八原則——成熟軟件的80%是行業通用的,可以幫助我們提升到更高的管理層次上,另外20%也需要定製化開發,畢竟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特點。”這是銅牛集團“兩條腿走路”的又一種闡釋。
供應鏈管理精細化
“2010年,銅牛集團開始摸索電子商務,推出了電商網站——‘銅牛在線’,”劉俊中介紹,目前銅牛集團在天貓、淘寶、京東等平台上都開展了電商業務,亞馬遜也在洽談中。電商業務由品牌部門的電商團隊在運營,另外也與第三方營銷策劃公司合作做推廣。電商業務雖然保持著強勁的增長勢頭,不過銷售規模在整體規模的占比仍然不到十分之一。
所以,目前信息部門的工作重點仍然專注在線下。“我們在全國有400多家店,各地都有辦事處,辦事處下麵有經銷商,最後是專賣店、商場、超市等終端。”麵對如此龐大、複雜的結構,渠道管理成為了重中之重。劉俊中告訴記者,目前銅牛已經通過分銷管理係統把供應商、辦事處、經銷商和終端統一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