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吃食(1 / 2)

為什麼現在的汽鍋雞和過橋米線不如從前了?從前用的雞不是一般的雞,是“武定壯雞”。“壯”不隻是肥壯而已,這是經過一種特殊的技術處理的雞。據說是把母雞騸了。我隻聽說過公雞有騸了的,沒有聽說母雞也能騸。母雞騸了,就使勁長肉,“壯”了,這種手術隻有武定人會做,武定現在會做的人也不多了,如不注意保存,可能會失傳的。我對母雞能騸,始終有點將信將疑,不過武定雞確實很好。

前年在昆明,佧佤族女作家董秀英的愛人,特意買到一隻武定壯雞,做出汽鍋雞來,跟我五十年前在昆明吃的還是一樣。

甬道街

雞。雞之名甚怪。為什麼叫“雞 ”,到現在還沒有人解釋清楚。這是一種菌子,它生長的地方也怪,長在田野間的白蟻窩上。為什麼專在白蟻窩上生長,到現在也還沒有人解釋清楚。雞的菌蓋不大,而下麵的菌把甚長而粗,一般菌子中吃的部分多在菌蓋,而雞好吃的地方正在菌把。雞可稱菌中之王。雞的味道無法比方,不得已,可以說這是“植物雞”。味似雞,而細嫩過之,入口無渣,甚滑,且有一股清香。如果用一個字形容雞的口感,可以說是腴。甬道街有一家中等本地飯館,善做雞,極有名。

這家還有一個特別處,用大鍋煮了一鍋苦菜湯。這苦菜湯是奉送的,顧客可以自己拿了大碗去盛。湯甚美,因為加了一些洗淨的小腸同煮。

昆明是菌類之鄉。除雞外,幹巴菌、牛肝菌、青頭菌,都好吃。

小西門馬家牛肉館。馬家牛肉館隻賣牛肉一種,亦無煎炒烹炸,所有牛肉都是頭天夜裏蒸煮熟了的,但分部位賣。淨瘦肉切薄片,整齊地在盤子裏碼成兩溜,謂之“冷片”,蘸甜醬油吃。甜醬油我隻在雲南見過,別處沒有。冷片盛在碗裏澆以熱湯,則為“湯片”,也叫“湯冷片”。牛肉切成骨牌大的塊,帶點筋頭巴腦,以紅曲染過,亦帶湯,為“紅燒”。有的名目很奇怪,外地人往往不知道這是什麼部位的,牛肚叫作“領肝”,牛舌叫“撩青”。“撩青”之名甚為形象,牛舌頭的用處可不是撩起青草往嘴裏送麼?不大容易吃到的是“大筋”,即牛鞭也。有一次我陪一位女同學上馬家牛肉館,她問:“這是什麼東西?”我真沒法回答她。

馬家隔壁是一家醬園。不時有人托了一個大搪瓷盤,擺七八樣醬菜,放在小碟子裏,蕌頭、韭菜花、醃薑······供人下飯(馬家是賣白米飯的)。看中哪幾樣,即可點要,所費不多,這頗讓人想起《東京夢華錄》之類的書上所記的南宋遺風。

護國路白湯羊肉。昆明一般飯館裏是不賣羊肉的,專賣羊肉的隻有不多的幾家,也是按部位賣,如“拐骨”(帶骨腿肉)、“油腰”(整羊腰,不切)、“燈籠”(羊眼)······都是用紅曲染了的。隻有護國路一家賣白湯羊肉,帶皮,湯白如牛乳,蘸花椒鹽吃。

為什麼現在的汽鍋雞和過橋米線不如從前了?從前用的雞不是一般的雞,是“武定壯雞”。“壯”不隻是肥壯而已,這是經過一種特殊的技術處理的雞。據說是把母雞騸了。我隻聽說過公雞有騸了的,沒有聽說母雞也能騸。母雞騸了,就使勁長肉,“壯”了,這種手術隻有武定人會做,武定現在會做的人也不多了,如不注意保存,可能會失傳的。我對母雞能騸,始終有點將信將疑,不過武定雞確實很好。

前年在昆明,佧佤族女作家董秀英的愛人,特意買到一隻武定壯雞,做出汽鍋雞來,跟我五十年前在昆明吃的還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