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9年10月,鳳翔王景崇還在頑抗,後漢的北部邊境卻烽煙大起,遼兵在河北大地肆虐。劉承祐再如何對郭威有疑忌之心,也隻能於20日,遣這位‘德高望重’的後漢第一軍人北上禦遼。同時漢隱帝派了王峻做監軍。一年後,他將無比後悔於這一決定。
950年,後漢的最後一年。20歲的漢隱帝終於弱冠成年了。他決定用三個人的性命來給自己送一份成年禮。然而他卻不曾料到:這份成年禮的代價將是他的生命與他的王朝。
平心而論,這樣的結局在劉知遠的托孤病床前就已經注定了。劉知遠像中國所有父親一樣,總是希望把所有最好的留給兒子,卻忘了問兒子要不要。中國曆史上,由於‘家天下’的皇位世襲製,出現了不少小皇帝。而當這些小皇帝幼年,不能獨自處理政務時,就必須有人代皇帝攝行政務,這便是輔政製度。然而當小皇帝長大成人後,他與這輔政重臣的關係就會處於一種非常尷尬的境地中。縱覽曆史,皇帝與輔政重臣的關係大致可分以下三種:一是輔政重臣最後篡位改朝:在劉承祐之前有晉司馬炎、隋楊堅,之後會有宋趙匡胤;二是皇帝成年後誅殺輔政重臣:在劉承祐之前有秦始皇殺呂不韋,之後會有清康熙誅鼇拜;三是輔政重臣生前得到皇帝充分信任,但死後,其家族便被皇帝反攻清算。在劉承祐之前有漢宣帝與霍光,之後會有明萬曆帝與張居正。而像諸葛亮那樣名垂青史的托孤重臣可說空前絕後,僅此一人。劉承祐不是劉禪,四大臣也不是諸葛亮。所以當矛盾必然爆發時,20歲成年的漢隱帝與托孤四大臣會走上哪一條路呢?
事實上,誅殺托孤重臣也不是劉承祐一個人想幹,其他許多人也都想幫著皇帝這樣幹。比如托孤四臣之一的蘇逢吉。這時後漢朝廷的分工是這樣的:楊邠總攬朝政,史弘肇管治安,王章管財政,郭威負責軍事征伐,已沒他蘇逢吉什麼事了。他被排擠出了執政的四人幫團隊,可這能怪誰呢?下麵來看看這位蘇宰相的表現吧:
由於蘇宰相賣官賣的實在太多,楊邠屢屢到李太後那裏告狀,要求停止蘇逢吉賣官的可恥行為。被斷財路的蘇逢吉隻能在政府辦公室裏無所事事的瞎轉悠“楊大人,我幫你看看文件唄。你累了”楊邠翻了翻白眼“謝謝。我還看得過來”無奈他又湊到王章麵前“王大人,我幫你打打算盤吧”王章鄙視他“打算盤,高技術含量活。你會算嗎”他不敢請求去幫郭威忙,要是郭威一答應,讓他上前線打仗,那可是丟腦袋的活。4月15日,剛剛托郭威的福加了官,投桃報李的史弘肇提議讓郭威帶著樞密使職務到藩鎮上任。蘇逢吉強烈反對“我們中央幹部管地方的是正常的,可郭威要是帶著樞密使職務出去,那不成地方幹部管中央的了?萬萬不成”可蘇宰相在朝中已是光杆一個,滿朝文武鄙視他:郭威多好一人,蘇大人你怎能這麼想呢?於是蘇逢吉的話成了空氣,毫無作用。16日同事聚餐,史弘肇越想昨天的事越生氣,可能也是酒多喝了點的緣故,在酒席上對蘇逢吉就吼“安定國家,靠的是長槍長劍。要毛筆有什麼用”得!史老大這下打擊麵太寬了。同時被打擊到的王章憤慨道“沒毛筆,你們吃的穿的用的從哪來”得!蘇大人已成功的變成了一根攪屎棍,將後漢朝廷的文武攪成了完全對立的兩邊。不過王章的適時冒尖,將蘇逢吉的難堪遮掩了過去。要說以後注意點,可能也就沒事了。可千不該萬不該,蘇大人又一次惹毛了史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