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英主篇(1 / 2)

周顯德元年(954)正月5日,柴榮取得了大周朝的整個兵權;11日,郭威下旨小事不理,大事由柴榮稟奏傳達,並且吩咐柴榮,自己死後要薄葬,又交代柴榮:李洪義應該讓他做節度使,魏仁浦應把他留在樞密院。15日,又命周訓前去治理決口的黃河。17日任命王溥與馮道、範質、李穀一起做大周朝的宰相之後,郭威說了一句“朕無恨矣”,便於當日駕崩在滋德殿。

周顯德元年(954)正月21日,柴榮此時坐在皇位上接受百官的朝拜。百官們雖都低著頭,可心中估計都在嘀咕:先帝也真是的。你雖然親生兒子都被劉承祐殺光了,可你還有女兒(有女兒就有女婿:張永德)有妹妹(有妹妹就有外甥:李重進)啊!幹嘛選這樣一個和你既無絲毫血緣,又無軍功威望在身的黃毛小子繼位呢?先帝啊!你究竟是咋想的呢?事實上,病床上的郭威是這樣做的:他把張永德打發出了京城,將李重進的頭硬按在地,讓他向柴榮磕頭跪拜!

當然,後來的我們都知道柴榮將是這五代亂世中最耀眼的一顆流星,在五代所有八姓十三君的皇帝中堪稱第一英主(朱、朱邪、邈佶烈、王、石、劉、郭、柴是為8姓。說到13君,我卻不得不為郢王朱友珪叫屈:憑什麼不帶我玩?我好歹也做了8個多月的皇帝,比李從厚、柴宗訓都長。為什麼他們都名列13君之內,而我卻要被除名?難道就因為我弑父奪位?)!可現在百官們沒一個人會這麼認為,死敵劉崇更不會……

太原城內,一個太監悄悄進了皇宮,他輕輕的喚:皇上,大好消息。那位皇帝馬上睜開了眼,這不是件尋常事。一般太監來找他,都是說遼國使者來了,是不是該準備點金子美女什麼的。好消息這詞太陌生了。於是那位皇帝盯著太監,如你說不出什麼值得打擾我休息的好消息,我就把你關進妓院讓你活難受。太監報告:郭威死了。

好,太好了!這位皇帝精神一下抖擻了。我們都知道了,這位皇帝就是北漢的劉崇。他興奮的想到:郭威這老狐狸把我們劉家玩得團團轉,但他最終還是輸了,輸在了自己的命上。這下周朝上來一無名小子(當然是指戰功而言),是時候父債子還了。

周顯德元年(954)2月,柴榮繼位僅僅半個月,劉崇點起三萬兵將,還有自己二叔睡王耶律璟給自己派來的楊袞的一萬多契丹騎兵,選擇從潞州進攻柴榮的大周朝。北漢第一名將張元徽親自打頭陣,將潞州城內兵騙了出來,打了個漂亮的埋伏,殺了大將穆令均及二千兵馬。駐守潞州的昭義節度使李筠(本名李榮,避柴榮諱而改。日後趙匡胤陳橋兵變,他是第一個跳出來對抗的節度使)避敵鋒芒,退兵上黨,並向首都汴梁發去了告急文書,於是一場注定將永載史冊的辯論就此上演……

柴榮孤獨的坐在皇宮裏,孤獨的麵對百官。劉崇跟遼國聯手入侵的消息傳來時,百官有些驚慌。柴榮一開始是氣憤的,這明擺著沒把自己放在眼裏。然而轉念一想,就有些竊喜了。也許自己從當皇帝第一天起就在等這消息。自己太需要這場戰爭了,它將助自己得軍功,立威信,證明自己。於是他對百官說自己準備親征。可百官眾口一詞的反對。柴榮早料到會有人反對,可他沒想到這帶頭起哄的竟是中國上下五千年曆史中最滑頭、最不會得罪人的人類老油條馮道馮老仙。要是別人也就罷了,可馮道這人資格老,先帝郭威都是他的學生。所以柴榮隻能忍著氣,跟馮大人講道理。然而馮老仙是什麼人?他見過多少皇帝啊?帝王之道他都可出一本書了。他說什麼,此時34歲且無名無望的柴榮都得聽著!情急之下,柴榮從曆史上搬了位救兵“唐太宗當年平定天下,都是親自出征。朕怎敢偷安”一聽這話,百官們都要笑噴了。什麼?這靠著老子當了沒兩天的皇帝就自比唐太宗了?李世民何等人,也是你可比的?唐太宗十六歲就從軍殺敵,唐朝天下大半是李世民打下來的。你16歲時在幹嘛?大概是在江南賣鐵觀音吧?大周朝是掉到你懷裏的。你有哪一點可與唐太宗相比?百官們都不說話了,怕一張嘴就會不自控的暴笑起來。可永遠不說話是不行的。上麵的皇帝已察覺到了百官們嘲笑之意,臉色開始有些慍怒。道行最深的馮老仙深吸三口氣,打破了這難堪又有些滑稽的寂靜“不知陛下能否成為唐太宗”有膽!百官都暗暗在後麵為馮道豎大拇指。但百官的敬佩也隻維持了一會,因他們都發現了不好的苗頭。馮老大這回可能將事情搞大了,皇上要發火。柴榮沉默了一會,決定還是以德服人,他再次請出泰山助拳“我兵力強大,打敗劉崇就像泰山壓卵一樣”柴榮說出唐太宗時,有些官員還以為皇上是在玩幽默。到泰山出場,大殿裏已發出了無聲的哄笑。馮老仙的嘴下意識的反擊道“不知陛下能否做得泰山”

沉寂,很不好的沉寂。馮道話一出口就後悔了。他看到皇上臉紅脖子粗的神情,而馮道自己額頭已沁出了汗。這倒不是後悔加害怕冒出來的汗,這是虛汗,生病時發的汗。這一年的馮道已73歲,已生了重病。此時離馮道最後的去世還有2個月……郭威臨死前任命的宰相王溥將這場駭人的辯論僵局打破了。他救了馮道,要不然馮老仙修行五十年而不倒的五代吉尼斯記錄將當場終結。也救了柴榮與大周朝。不然柴榮就會憤怒的失去理智,忘了他的目的是要去打敗敵人,而不是跟大臣練嘴皮。王溥站了出來對皇上敢於麵對強敵,勇於出征的想法給予了高度評價。且批評了眾臣的右傾保守主義。中國人就是這樣。團結起來時很難,散夥卻容易得很。一看內部已出了叛徒,馬上有些人也反戈了,從抵製皇上變成了抵製馮道。最後柴榮取得了這場舌戰的勝利。3月11日,柴榮順利從汴梁出發。臨出發前,他召見劉詞,將自己的命運交托了出去:劉將軍,迅速集結我軍全部後備力量,盡快跟上我!一定要快!久經沙場的劉詞沒有激昂的神色,隻是沉穩的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