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學唐太宗武略天下,當然手上要有強兵猛將。周顯德元年(954)10月22日,柴榮下詔:先將禁軍兵將大考試。精銳的留下,老弱的全部淘汰!又招募天下豪傑,並令各藩鎮選強健者入京,命趙匡胤親自主持挑選考試,將最厲害的勇士們全部編入趙所在的殿前司。高平之戰令殿前司一戰成名。相形之下,有著更長曆史的侍衛司禁軍因樊、何等將領的臨陣脫逃在柴榮心中已不那麼待見了。當然,這時的柴榮萬沒有想到:正是這一次全國海選,形成了那位未來宋太祖最初的班底:羅彥環、郭延斌、田重進、潘美、米信、張瓊、王彥升……他們就是在這次全國海選中被趙匡胤選中且立即安插在自己的殿前司中的。另一份名單:石守信、王審琦、韓重斌、李繼勳、劉慶義、劉忠、劉廷讓、王政忠、楊光義,這九人同趙匡胤結成了義社十兄弟,也在此時走到了趙匡胤的身邊。宋太祖無疑成為了這一次全國海選中最大的受益者。
看一下後周此時的邊境:北有契丹壓頂,西北還有個小北漢不斷惹事,東南有南唐、吳越2國,西南是後蜀,正南的荊楚和南漢。麵對如此多的敵人,柴榮該如何實現他一統中華的偉業呢?周顯德2年(955)4月,柴榮親自主持了一場考試!令眾臣做《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平邊策》命題作文各一篇。
柴榮親自批卷!第一篇:聖德威遠,天命依附…柴榮一皺眉,拿起第二篇:聖上武德千秋,若加以儒家禮儀…柴榮頭有點昏,暗歎難道朝中無一賢臣能將嗎?又抽一封閱之,微怒之色稍為輕緩:眼下各地割據,欲得天下,必分而擊之。江淮兩地勢力最弱,但其地卻是富饒。以王師克之,以為後方軍需糧庫。一看作者:兵部尚書竇儀。這兵部尚書沒白做。柴榮再抽一封,頓時大喜過望:朕等的就是這篇文章啊!
昔有諸葛隆中對,今有王樸平邊策!狀元文章的作者:時任刑部比部郎中的王樸!此人為五代第一名臣!他將成為柴榮的左膀右臂。柴榮三征南唐,留守京都的重任毫無例外的都是王樸!文武百官包括後來的太祖皇帝無不對其敬服,不敢稍加違逆。趙匡胤代周稱帝後,一天路過供奉後周大臣的功臣閣,突然一陣大風,閣門大開。趙匡胤第一眼望見的正是王樸的畫像!皇帝突然整衣束冠,對著畫像恭肅行禮,且說“王樸若在,我永遠當不上這個皇帝”王樸幫助柴榮實現了鴻圖大業。且兩人性格極其相似,都積極進取,剛強峻急。都像團烈火一樣劇烈燃燒,從不給別人更不給自己留餘地。且曆史證明,王樸最後命運都和柴榮一樣,在人生最巔峰的時刻突然隕落,就像流星劃過了曆史天空,光芒讓所有星辰為之失色!但轉瞬即逝,突然間的泯滅消散,留下的隻有歎息和追憶。
諸葛亮的隆中對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為他在劉備一無所有之時給他定下了先占荊襄,後取兩川,等待天下有變,兩路北伐,最後平定天下的宏偉戰略。王樸的平邊策之所以能與諸葛亮的隆中對並稱,也是因他在柴榮四麵皆敵之際給他定下了一統中華的大戰略,共分六步:1襲擾南唐的淮南之地,2攻取淮南,3攻取南唐剩下的江南之地,4平定巴蜀與嶺南,5收複燕雲,6北漢與後周有滅國殺子之仇,是必死之寇。在遼的勢力大幅削減之後,以重兵一舉擊滅北漢!總之一句話:先南後北!
柴榮大喜,立刻升王樸為開封尹(這是柴榮做皇儲時的官職)。後周統一天下的戰爭即將打響,隻不過現在還有一個現實的問題——缺錢!柴榮把手伸向了一批特殊的人群——僧尼!越是亂世,佛教越是昌盛。宗教本就是人類尋求心靈寧靜的工具,盛世時是自我解釋,自我安慰。亂世時就成了避難所。為了在亂世中苟且偷安,世人紛紛抱上佛腳,佛教一下突然發揚光大了。各地寺院林立,僧尼眾多。當年唐明宗入京,數百太監為避禍逃入寺廟,做了和尚。一下佛教就收了數百真正六根清淨的門徒。後來耶律德光滅了後晉,將晉出帝與李太後趕往北國。半路在封禪寺寄宿。李太後說:當年我供奉廟中數萬人吃食,今天你們可憐下,回報些許吧。答複可想而知。但是數萬?一個寺廟竟有如此多僧人,放眼天下那還得了?五代兵禍叢生,死於戰亂的本就不少。活著的人再紛紛剃度為僧,天下田地荒蕪。以致百民不能養一兵。況且佛教已變味。有些人真還不是受釋迦牟尼光環照耀而來的,實在是犯了事,避罪入寺。魯智深不就是嗎?這還不算,有些和尚還練起了諸如**之類的歪門邪道。更有借佛事招搖撞騙的。敢情當日唐僧去西天,因沒給佛祖的倉管員賄賂,到頭來取的還是假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