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征東伐篇(3 / 3)

現在南唐全境共有35個州,其中14個州在淮河與長江之間。這淮南14州正是柴榮念茲在茲的一片沃土。麵積和石敬瑭割給契丹的16個州差不多,是自己剛收複的4個州的數倍。且出產豐富,經濟發達。更重要的是縱觀曆史,除了南北朝的最後一朝南陳之外,沒有哪個南北分裂的政權是真正以長江為界的,單守長江是絕對守不住的(東晉、南朝的齊、梁、南宋與北方政權都是以淮河為界,三國的吳魏分界在淮河長江之間,南朝的宋與北魏的分界則遠遠在淮河以北)。但柴榮估計不會想到,為了拿下這14個州,自己竟要花上2年多的時間並3次親征,最後也隻拿下了10州。剩餘4州是李璟割讓給他的……

周顯德2年(955)11月初一,柴榮以李穀為主將,王彥超為副將,率韓令坤等12將殺奔淮南而去,在淮河的正陽段架起了一座浮橋。12月,大軍抵達壽州城下。南唐的壽州守將劉仁瞻是一個強人。無論麵對什麼樣的敵人,哪怕是柴榮、趙匡胤這樣最高級別的人物,他的壽州城承受了一年多的強攻,依舊巋然不動。直至他死,柴榮依舊對劉仁瞻和壽州城無計可施。歐陽修在《新五代史》中遍觀五代十國所有臣子之後,僅僅給了後梁王彥章、後唐裴約、南唐劉仁瞻3人以最高榮譽,稱他們為忠臣第一等——死節之士。

劉仁瞻據守壽州城,李璟也馬上做出了反應。劉彥貞率兵2萬火速增援壽州。皇甫暉、姚鳳率兵3萬進屯定遠。李穀久攻壽州不下,又遇南唐水陸援兵並發。劉彥貞的救兵趕到來遠,沒有去救援壽州城,而是順流而下,要燒毀李穀建在正陽的浮橋。李穀隻能一麵退兵正陽,並且上書請求支援。

周顯德3年(956)正月,柴榮正在忙另一件大事:擴建京城汴梁。正月4日,柴榮征發十萬丁夫在汴梁城外又築了一道外城牆。同時將城內建築重新拆遷。事畢,汴梁城高池深,城內道寬路平。做完這一切的柴榮在正月6日下詔親征淮南。留向訓為留守,王樸為副留守,韓通維持京城治安。命李重進為先鋒!並派使者告訴李穀:朕親征來了!圍城打援的事由朕來做。你繼續給朕圍住壽州城!然而李穀一書生,難免有些膽小怕事。還沒等皇上的使者到,李穀已燒掉軍糧,退保正陽了。不但如此,李穀還上書說此仗難打,懇請皇上退兵。待春去冬來,取之未晚。

正月8日,柴榮已出大梁城。18日來到永寧鎮。你現在讓皇上回去,就當出來下淮南旅遊一次?柴榮會肯嗎?20日,柴榮到了正陽,馬上削去李穀的統兵之職,命李重進火速趕到正陽,接替李穀消滅南唐援軍。劉彥貞此時已到了壽州城下,聽說周朝大軍焚糧而遁,不禁大驕,要去棒打落水狗。劉仁瞻勸道“現在敵軍一聽到將軍的名號就自動遁走。將軍已立大功。還是不要追了。萬一中埋伏,會毀掉將軍一世英名”劉彥貞不聽,定要去追。劉仁瞻歎道“此去必敗”劉彥貞趕到正陽,正遇見李重進。一場激戰,唐兵死傷萬餘,劉彥貞被陣斬,還有降兵三千。李穀道“不如解送京師”李重進“好啊。不過你有軍糧給軍押送嗎”李穀黯然“已燒幹淨了”李重進使個眼色,部將趙晁出去了。三千降兵行至浮橋,趙晁退,周兵出。三千兵死,血染淮河。南唐的另一路援軍皇甫暉、姚鳳退保滁州的清流關(滁州刺史王紹顏早已逃的不知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