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美神色凝重,當場答應,且立即行動。楊業率兵北上主動攻擊耶律斜軫、潘美和王侁在陳家穀口親自率兵伏擊。但從寅時一直等到巳時,楊業一直蹤影不見…西路軍全軍將士都以為奇跡發生了。但…自知必敗必死的將士一路向北,深入敵境,隻求證明自己的忠貞。於是等到敗退時,已離陳家穀太遠了…
楊業的對手是一代名將耶律斜軫。他從征討女真族的前線被火速召回。但剛回來的他並不敢立即向潘美和田重進挑戰。就那麼多援軍,無論如何要先保證耶律休哥和他的幽州城啊!但現在不一樣了,曹彬徹底崩潰,遼國重兵已向他手裏轉移。但宋軍也開始了後撤,他當機立斷,不等援軍到手就主動追擊。而此時,援軍已得,楊業一支孤軍又來向他主動進攻!
那還等什麼?但狡猾的耶律斜軫一路敗退,把楊業遠遠引離狼牙村,才突然間伏兵四起,把楊業包圍!
楊業的時刻到了!這場廝殺是屬於你的鮮血和榮譽!你要證明自己不管是不是無敵將軍,至少不是叛徒,更沒二心!
當天,楊業率部血戰,直到再也支持不住,他才邊戰邊走,要把耶律斜軫引入陳家穀。淩晨出發、正午交戰、退回陳家穀時已是傍晚。全軍人困馬乏,己到極限…可楊業一眼望去,一片空曠,援軍無影…楊業撫胸痛哭:陛下,楊業盡力了!
最後的血戰。楊業之子楊延玉、部將王貴和戰士們全部戰死…楊業戰馬受傷,躲進密林,耶律奚底隱約看到了他的袍影,一箭射去。楊業墜馬被擒。
契丹人贏了,生擒楊無敵,這是他們作夢都想不到的榮譽,竟成了現實。但他們得到的隻是楊業的屍體。英雄絕食3日而死…
回到當年的戰場,追查英雄的死因。史載,潘美和王侁以為楊業己戰勝,就順著原路衝上去,要爭楊業的功勞。走到半路,知道楊業敗了,他們轉身就撤。沒留下一個援兵…說責任,潘美無論如何都脫不掉,畢竟他是主帥!但我們都知道,身為宋軍的主帥,很多時候隻有兩個字——無奈。
且楊業的死法,在宋朝將軍們中是非常流行的。楊業本人也深知這一點。事實上如他不去死,等待他的命運將更悲慘…如7年前也被監軍田欽祚逼得自殺的郭進。且更巧合的是當年田欽祚逼死郭進時,王侁就在場。一切操作都很熟悉。
至於潘美,他在王侁強迫楊業時又能怎樣呢?主帥、副帥聯合起來反抗監軍?本來仗已打輸了。你信不信回國後監軍大人的述職報告會讓你生不如死?於是…隻能這樣了。隻可歎不知是誰寫了一部《楊家將演義》,北宋第一勇將潘美被改頭換麵成白臉奸相、國舅爺潘仁美,落得一妒賢嫉能、殘害忠良的千古罵名…
再次翻開《宋史》,請注意這一段記載:當曹彬在戰爭之初突飛猛進時。趙光義就訝其太速,生怕契丹劫糧道。等曹彬糧盡退卻時,趙光義驚愕“豈有敵人在前,而卻軍以援糧運乎”等曹彬再進時。趙光義又說千萬別再急進,先去和米信會合…完全是一絕世高手,洞察一切先機。所有失敗因素他都算到了。隻是曹彬沒聽他命令,最後才失敗。
就算這都是真的吧,也在無形中露出一真相——大賤人隨時都在指揮戰爭!這一切是怎麼做到的呢?大賤人知道,曹彬也知道。但曹彬能對外透露嗎?曹彬選擇把一切都扛了下來,包括戰場廢物的罵名。做臣子的就必須得維護皇帝的光輝形象。
很多明眼人都痛罵著曹彬的無恥和趙光義的厚臉皮。但換位思考,你要曹彬實話實說、要趙光義下罪己詔?在國家空前大敗、敵人即將報複之時,再來把皇帝的公眾形象與號召力降到最底點?大家都不容易啊!第一名將,我理解你!
而在雍熙北伐開始前的968年2月,已被宋軍趕得走投無路的李繼遷降遼,由大遼封他為定難軍節度使。去與他的族兄、大宋所封的定難軍節度使李繼捧(趙保忠)pk。
再說雍熙北伐失敗後大宋的應對與對敗軍之將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