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義親眼目睹兒子死去,悲痛欲絕,抱屍痛哭,追贈其為恭孝太子。皇帝還在皇宮裏整夜流淚,徘徊不睡,寫下《思亡子詩》反複吟詠,還給近臣們傳看…
但轉眼間,皇宮裏就傳出了新命令:把開封府、許王府內各級人員銷職查辦。把元僖寵妾張氏賜死,其父母墓地搗毀、親屬流放。27日,趙元僖的太子級葬禮下詔停辦,降到隻以一品官的鹵薄出殯。
落差太大了。原因何在?元僖的死法,落在對藥品,尤其毒酒非常有研究且實踐過的趙光義眼裏,特征實在太明顯了。立即追查,重案特辦。趙光義派大太監王繼恩親自出馬。還記得這人吧?就在趙匡胤死的那天晚上。是他把趙光義領進的皇宮。在趙光義死的當晚,又是他想進行第二次‘斧聲燭影’的政變。
案子迅速告破,於是才有了上麵那些突發的轉變。
武則天,從狹義上說,她是獨一無二的,因她是皇帝。但如從廣義上說,達到實際統治地位的,就不止武則天一個了。北宋就也有一位。在古代,女子想達到這樣位置,就必須走同一條道路——當皇家嬪妃。如要成功率大一些。你該等在皇帝親政前的大婚時去爭下皇後位子。如要試一下自己的眼光,那就去眾多皇子中去碰碰運氣吧。你嫁的皇子如成了太子,那恭喜你,武則天的影子就在你身上若隱若現。北宋版的武則天就是這樣。此時她已在京城好多年了,還在絕對的默默無聞中。無論從哪一個條件衡量,她都遠不如現在準皇儲趙元僖的寵妾張氏,更接近武則天的高度。
張氏此時己在許王府裏說一不二,不僅超越規格給自己死去的父母修了大墳,還隔三差五在府裏打死傭人。強勢早已壓倒了正室夫人李氏。元僖與張氏2人私下曾有約定。要廢掉李氏,立張氏為正室。但不能急,廢王妃比朝廷罷免一官員要麻煩得多。但張氏不管,尤其她早習慣了打死人。那麼再出一條人命又有什麼了不起?想到就做!她秘密出高價,請人做了個特製酒壺,裏麵雙內膽。一個放酒一個放毒酒。這天,趙元僖臨走前。張氏拿了酒壺給他和李氏斟酒。但不知那天趙元僖犯了什麼病,突然向大夫人當眾表示親密,酒杯互換。來了個超級交杯酒…悲劇就這樣發生了。
張氏本想以武則天殺女的狠心來幹掉情敵,卻不料反砍了自己的依靠。手段粗暴低劣,她從根本上就比那位正版的北宋武則天差得太遠了…所以她的結局也極慘:先剮再釘、暴屍示眾…
但難道兒子死在寵妾手裏,趙光義就要這樣的憤怒加鄙視,拿死去的兒子出氣,且把開封府的政府官員也都罷免?那最多不過是許王府裏私人官吏有錯而已,關府門外的人什麼事?
一切都要從王繼恩身上找原因。他沒出馬前,一切風平浪靜。他搞定案件後,趙光義才翻的臉。他定是查出了什麼…
《續資治通鑒長編紀事本末》載:趙光義要把開封府所有官吏都抓起來嚴加審問,定得把事情弄得水落石出。這時,一叫魏羽的人對皇帝小心翼翼說了番話,才算把事情遮了過去“陛下,當年漢武帝的戾太子舉兵謀反,漢武帝對他的幫凶也不過就是抽了幾鞭子而已。現在許王的罪沒超過戾太子,對他的屬下,也該更寬鬆些”看這說法,趙元僖的罪就犯到了相當規模。戾太子當年是起兵了的,比戾太子輕點,那就是未起兵,但己密謀了?
趙光義想起了去年9月,以宋沆為首的5位大臣上書請立趙元僖為太子。趙光義的反應是大怒,在表文上批了4個字“詞意狂率”對這5個大臣嚴厲處罰。但事情還沒完,趙光義緊跟著就上綱上線,把宰相呂蒙正也叫來。對這位他一手提拔起來的親信冷笑。你不比別人,得多給你幾個字,共8個字“援引親暱,竊祿偷安”就這樣,呂蒙正被罷相“竊祿偷安”說的是他什麼也不做,白領工資。但有什麼辦法,他上司是趙普,這樣的老前輩能不尊重“援引親暱”宋沆是他老婆的親戚,更是他舉薦的。傻子都能看出來,宋沆請立太子,是聽他指使。
無論是誰,都別想威脅到我的皇位!曆史證明,這是大賤人一生的真實心聲。3年後,他會再一次這樣公開地怒吼!
12月,大契丹派出名將、東京留守蕭恒德討伐高麗。(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