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考證,中國老百姓是曆史上最好管理、最服駕馭、最沒怨言,隻要有一口吃的,就絕不會造反的一群人。而趙光義早在做開封尹時,就在他的開封府正門前的一塊大石上刻下了16個金字“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據說這16字的‘戒石銘’如今去到開封還可見到)那麼大賤人,你已做了16年多的皇帝了,你是否已忘了這戒訓呢?
成都府路永康軍青城縣,一叫王小波的人,他沒地種,靠種茶賣茶為生。可大宋官府在當地設置了“博買務”把酒、鹽、茶等生活必備日用品的銷售權完全收歸國有。王小波的生活來源徹底毀了。於是中國農民造反的唯一一個先決條件終於成熟:連口飯都沒有吃了!
淳化4年(993)2月,王小波正式揭竿而起!他把所有苦難和希望都凝聚成一句話,一針見血說出了當時人們最盼望的一件事“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當月,王小波率眾攻破眉州彭山縣,殺死縣令齊元振。
但能相信嗎?直到這一年年底,大宋皇帝趙光義都不知道有這場起義。他的大臣們每天都很忙,都在爭相表現自己智慧和膽略,爭一下在早朝站班時,誰能和皇帝挨得更近些。
從狀元宰相呂蒙正說起。991年9月,他被罷免,接任他的是之前被他接任的李昉。副手是張齊賢。
這又是一老帶一新的對子。就像趙普帶著呂蒙正。於是強悍聰明的張齊賢也像呂蒙正一樣沉默了。大善人李昉一團和氣。有他在,宋朝的上層建築真的很平穩。可時間一長,趙光義就很煩。幹手淨腳的管家婆看著舒坦,可活誰去幹?
皇帝自己折騰了近2年,993年5月15日,他終於忍不住了,把兩位逍遙自在的神仙宰相叫來吼了一頓“你們這些人,沒當宰相前都說自己是管仲、樂毅。可當上了宰相。一個個比賽著誰更能玩沉默。我白天晚上操勞國事,累得要死,一點閑暇都沒。臣主之道,就是這樣的嗎”李昉、張齊賢跪倒認錯,2人明白好日子到頭了。
6月9日,張齊賢罷相。10月16日,因三司使魏羽建議,趙光義分天下為10道:河南、河東、關西、劍南、淮南、江南西、江南東、兩浙東、兩浙西、廣南。以京東為左計,京西為右計,中分10道。魏羽為左計使。董儼為右計使。17日,李昉罷相。
同日,呂蒙正再次登場。這次他作為首相,且是獨相,再沒人能分割他權力了,也再沒什麼威望卓著的老前輩們在前擋道,他決心大有作為。
上任第一天,他就獲得了皇帝的尊敬。他上次為相時,曾查出蔡州知府張紳貪贓。於是動用相權把其罷免。可有人給趙光義打小報告說這事有內幕。呂在沒考中狀元前窮得要命,曾向張紳要錢。張給了,可少了點。呂就記恨在心,這次是公報私仇。趙光義立即給張紳複官。這下等於是當眾煽了呂蒙正一耳光。但呂不爭辯。不追究,安然自適。就像他默認了。
日久自明,呂蒙正再次入相前,考課院查實了張紳的確貪贓。再次把他免職。趙光義很抱歉。兩人相見,他說了這樣一句話“張紳果實犯贓”皇帝低頭了。呂蒙正卻再次安之若素,連謝恩都沒。過去了就徹底過去。再提一點意思都沒。他要說,就要在大場合說大事情。
4個月後的正月十五上元燈節,宋朝普天同慶,皇帝親自設宴,招集大臣們一起觀燈。眼前一片太平盛世景象讓皇帝大為感慨“想當初後晉、後漢的年代,生靈凋喪貽盡。在那時,誰還能再想到會有今天太平日子呢?到我治理天下,處理政務,體念上天好生之德,才有今天的繁華局麵。可見結束戰亂,重整乾坤,完全在人”這人是誰呢?當然就是大賤人自己。
在場大臣們正要集體歌頌下,宰相呂蒙正突然離開座位,當著全體官員麵對皇帝說“這是您的都城,所以才這樣繁華。臣曾親眼所見,都城外幾裏之地,就有饑寒而死的百姓。臣願陛下看到近處,但更要看到遠方。這樣才是蒼生之幸”趙光義臉色大變,一言不發。呂蒙正神態自若,走回座位,繼續吃喝觀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