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李起義篇(2 / 3)

狀元宰相此次複相,他真的想做些實事。且他前任李昉就是因不作為才丟的官。那他積極一些,不是正迎合了當時趨勢?很可惜不是的!身處局中,就算再聰明的才子,也有看不破的地方。

回望太宗朝所有宰相的任期,就會發現一問題。時間最長的是最初的3位宰相:薛居正5年、沈義倫6年、盧多遜6年。之後,趙普2次入相,都是2年。李昉2次入相,一次4年一次2年。其他如呂蒙正第一次,為相僅1年。整體趨勢是越來越短。

隻有一個解釋:皇帝不希望宰相有自己班底、有過高威望。那樣皇權就會被分割。

鐵打的中書省,流水的宰相…可歎呂狀元聰明一世,卻看不透這一點。他現在的強勢,僅僅是給他以後失敗帶來了伏筆…

就算他說得再對又怎樣?皇帝真的不知道嗎?四川的事已發作了近1年,以大賤人耳目之靈,會毫無所知?就在李昉被罷相的1個月前,大賤人還在對著他怒吼“卿等盈車受俸,豈知野有餓殍乎”你們這幫家夥一車一車往家裏拉俸祿,知道在野外有餓死的饑民嗎?

趙光義終於裝不下去了,因叛亂已不可控製。就在呂蒙正說這番話的20天前的12月25日,王小波與西川都巡檢使張玘在江源縣決戰。結果2人同歸於盡。起義軍推舉王小波妻弟李順為首領,就在開封城歡慶上元佳節、呂宰相說出這番話的次日,淳化5年(994)1月16日,起義軍攻陷成都。李順正式稱王,建國大蜀,改元應運,且建立了中央政權機構、鑄造自己的銅錢,正式與大宋分庭抗禮!且分兵四出。迅速擴大戰果。北至劍門關、南至巫峽,郡縣皆被其害。

同時,趙保吉在西北作亂。消息傳來,皇帝大怒。20日,派李繼隆為主帥、尹繼倫為監軍,發兵征討。

21日,趙光義必須正視在四川的叛亂了。但問題在最開始時就出現了,派誰做主帥入蜀平叛?這時裏憂外患,你信不信派錯了人,當年孟知祥監守自盜、建立後蜀的事再重演一次?何況手頭現有的將軍們。能讓他放心的、能力過硬的也實在太少了。想來想去,他派出了撒手鐧——大太監王繼恩。這人政治絕對可靠,久經考驗。軍事能力嘛,人家王公公也是出生入死在前線刀叢裏滾過的人。雍熙北伐,是誰從前線給皇帝帶回曹彬在岐溝關大敗的消息?就是這位王大公公。尤其是他還有一先天優勢——他是太監。誰聽說過太監割據稱王的?

於是李繼隆、王繼恩2路大軍迅速啟動,奔赴各自的戰場…

而此時的李順要搶在宋軍入川增援前奔向2個點:一是屯積大量宋軍有生力量的梓州。另一個是劍門關…他要把入川道路鎖死,且還要把川內所有宋軍都消滅…但別忙,還有一至關重要的問題——次序。你先打梓州?還是先拿下劍門關?

李順的選擇是派相貴率20餘萬重兵撲向了梓州。至於四川的門戶天險劍門關,他隻是派出了幾千人去攻打…這從一開始就決定了他的敗亡…

劍門關守將叫上官正。手中隻有幾百老弱殘兵。正準備拚命。結果先盼來了救星。成都監軍宿翰帶著從成都城裏逃出的敗兵。兩人合兵一處,立即超過了李順派來的幾千人。這樣還守什麼關?宋軍直接衝了出去,李順的幾千人大敗,逃回去的隻有300人。而這些人逃回成都後全被李順殺了。原因是他們“驚眾”就這樣。宋軍入蜀的大門被保住了。2月22日,朝廷任命上官正為劍州刺史、宿翰為昭州刺史。

至於梓州,話說四川容易讓人感覺安逸,時間長了就開始放鬆。但梓州知府張雍卻不。警覺得就像他才是造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