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和首相決定把夏州城毀掉,城裏百姓都遷到別處去。這樣黨項叛黨的一重要據點就沒了。以李繼遷能力,他也絕沒法再築城。他不是能跑嗎?好啊!這下子跑了和尚但也丟了廟…
李繼隆大吃一驚。皇上啊!你是不是看書看到走火入魔了?拿自己生活習慣去衡量黨項人?沒有城李繼遷還有帳篷。可我們漢人卻得要城。有這夏州城在,我們就可駐軍,在定難5州紮下根釘子。讓李繼遷想到哪兒都得繞道,且時刻小心被絆倒。
李繼隆火速派弟弟李繼和、監軍秦翰回開封。不僅反對拆夏州城,且建議在銀州、夏州的南界山再增設些據點。這樣逐步蠶食,就能把這片土地一點點變成內地州縣。最起碼有了它們,還能切斷叛軍糧道…朝廷馬上回複:李將軍,一切行動聽指揮。你任務是抓住李繼遷,其它的不要你管!為照顧你麵子,這次你的上奏我就不公布了。
於是夏州城,昔日威名赫赫的統萬城,由赫連勃勃在413年驅使10萬人,晝夜不停曆時6年才築就,連鐵錐全力穿刺都不能入牆一寸的空前堅城,就此被拆毀了…
重心轉向大西南。4月中旬,大宋援軍終於跨過千山萬水,順利通過劍門關,殺進了四川!王繼恩的主力由劍州開始進攻。他副手曹習從葭萌關出發,進攻閬州。很快,劍、閬、綿、巴諸州相繼陷落。行軍途中還由石知容分兵數千去梓州援助張雍,結果20餘萬起義軍瞬間崩潰。
起義軍戰鬥力急劇下降,到底什麼原因?毛病就出在最核心那個人身上——李順!攻下成都後,他真把自己當成了皇帝。不管前線發生了什麼,他都始終在成都城裏花天酒地…
5月6日,宋軍抵達成都城下,當日城破。10餘萬起義軍被擊潰,3萬餘人當場陣亡。1天都沒支撐下來。以饑寒反抗。因富貴失敗。這就是這次起義的成色…
“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王小波驚世之言猶在耳邊,可惜早就被“大蜀王”李順扔回青城老家去了。多麼美麗的夢想,曾那樣讓人怦然心動,但最後隻在曆史上留下一個記錄——中國農民戰爭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均貧富”口號。
王小波起義就此結束。不管當天李順是不是真戰死了還是下落不明,30餘年後才在廣州被抓遇害,都己無關緊要。
15日,趙保忠被押至開封,趙光義親自責問。16日,他被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宥罪侯。
但趙光義此時心情依舊低落。因王繼恩這死太監完全複製了當年的王全斌“縱卒剽掠子女玉帛”“殺人如戲謔”把蜀川百姓徹底激怒。於是就在當月。一叫張餘的人再次揭竿而起,率領萬餘起義軍殘部,先後攻克了嘉、戎、瀘、渝、涪、忠、萬、開8州,進而繼續攻打夔州。隻要再打通這一關,他們就能東出三峽,再度擾亂趙家天下…
19日,趙光義親自委派的白繼贇進入夔州,與解守顒前後夾擊,把農民軍擊敗。斬首2萬餘。他們且戰且退,一直退到最初時的嘉州。
7月25日,李繼遷派使者、8月派自己弟弟李延信進京上貢,帶來好多上等黨項駿馬。且在正式的謝罪表文中為表誠意,他仍自稱“趙保吉”即他在強調自己仍是大宋的臣子…敬尺還丈,趙光義決定要給臣子改過的機會。他回複詔書,也以趙保吉相稱。等於同意了李繼遷的認罪。
但細想下。李繼遷叛宋的最重要2個象征——義成公主、夏國王頭銜,此時仍留在他身邊,哪樣都沒向大契丹退貨。也就是說李繼遷的腳仍同時踩在宋、遼兩國船舷上。什麼都沒改變…
西南方仍在劇烈動蕩,西北方仍要去討伐。威脅依舊存在,那件屈辱透頂的事,看來是不得不做了…
8月6日,趙光義派人入大契丹求和。9月12日,趙光義第二次派人入大契丹求和…宋史中對此一掠而過,但當年它真的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