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人己在曆史上消失七八年了,本注定了要永遠沉淪。再不見天日。一切都隻因趙恒即位時,他妹妹李太後的那個願望——用楚王趙元佐替代己是皇太子的趙恒登基!但9個月前,李太後的病逝讓這位太宗朝最後的名將在親人離去之痛中接到了朝廷的征調軍令——戰爭來了。你可以上陣了!
18日,李繼隆、葛霸被任命為駕前東麵正副排陣使。石保吉、王隱被任命為駕前西麵正副排陣使。率軍趕赴前線,目標是…澶州!
前線不管情況怎樣危急,他們的使命隻有一個:為皇帝打前站!
11月20日,遼軍攻破德清軍,急攻大名府!同日,大宋真宗皇帝終於走出開封,禦駕親征!也就在這一天,他接到了王繼忠的第三封信:遼國皇帝願意和談,但宋朝使者為何總也不露麵?
那曹利用呢?他剛到大名府就被王欽若給攔住了!史書說是因前方在打仗,所以王大宰相不放曹利用再往前走。但什麼前方後方啊!戰火己燒到了大名府城牆根,隨時都會城破人亡,這時出城,你是舉著白旗請降?還是堂堂正正去議和?所以王欽若不放曹利用出去,決不僅僅因人身安全的問題,更有國家體統的考慮…
鄙視下各種版本的曆史讀物,難道是王欽若以後聲名狼藉,所以讓千百年間所有寫史的人都對他刻意壓製?這不公平!因大名府之戰難度絕不在瀛州保衛戰之下,功過分明,不能因人廢事!
大名府之戰打響!城內除廂兵、民兵外,隻有臨時趕到的一部分天雄軍。數量絕不會超過瀛州城內冀、貝2州援軍。遼軍突然殺到,滿城軍民一片驚慌。這時王欽若招集眾將,分配各自防區。辦法很公平:抓鬮(探符)
但大名府守將孫全照反對“我家世代為將,請不探符。諸位將軍你們隨便挑。挑剩下,就是我的”最後挑剩下的,不出意料正是北門。那是遼軍來的方向。王欽若以副宰相之尊自任去守南門。孫全照再次反對“這不行。參政大人是主帥,要號令全城。南北兩門相距20裏,必將耽誤大事。所以請留守大名府中央府衙。占據中心,四麵照應”王欽若聽從了。
孫全照命北門大開,歡迎契丹人進來,隻要你們敢!沒有誰敢,因孫全照的威名就是遼軍身上的傷口。
於是他們繞過了北門,去攻打東門…史書未交代東門守將是誰,但無疑他是好樣的!頂住了遼軍一整天的猛攻…
夜晚,遼軍迂回到了大名府的南門,但沒攻城,而是預設下埋伏。接著聲勢浩大的去攻打大名府的子城——德清軍。
王欽若一宿未睡。得到報告,他第一時間派出城中主力天雄軍去追擊。但剛衝出城沒多遠,身後突然間伏兵四起,遼軍己把他們後路給斷了!契丹人吸取了上次瀛州之戰的教訓。攻城始終是弱項,野戰才是王道!於是他們成功引出宋軍守城主力。前方的遼軍也迅速回頭,要前後夾擊,滅了天雄軍!
危急關頭,孫全照從北門趕來,找到王欽若“如丟了天雄軍。大名府轉眼就完蛋!北門你換人,我去救他們”說完帶兵出城,黑夜中與遼軍力戰,終於把天雄軍接應了回來。不過天雄軍最後能活著回來的也隻有十分之三四而已…
但遼軍已怕了。他們就近把德清軍攻破。放過了大名府,來到此次大戰的最後一站——橫跨黃河兩岸的澶州城!
21日,趙恒親征第二天,在長垣縣。他親自給王繼忠回信。說曹利用己出發,現在要遼國表示誠意,派兵將接待護送…
這一天。傳說發生了一件事。後方突然傳來噩耗——留守京城的四弟雍王趙元份暴死。除開門晦氣外,還得馬上決定誰回去監國。選中的人是此時的參知政事、未來的大宋名相王旦。王旦接到命令後沒馬上啟程“請陛下宣召寇準,臣有話說”寇準到後,王旦說“陛下,如10天內還沒勝利,我需要做什麼”傳說中趙恒一下子就沉默了。很久很久之後才說出了3個字“立太子”等於交待了後事(但我一直沒弄明白這位‘太子’是誰。趙恒第六子、未來的宋仁宗趙禎要在5年多後才出生。趙恒長子、次子此時都已去世。他的次子是去年9歲去世的。也就是說這位‘太子’年齡此時不會超過10歲。如趙恒戰敗,那就是大宋最大的危機。一小孩能應付嗎?《續資治通鑒》記趙元份死於次年8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