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封禪篇(2 / 3)

24日祭天大典。大宋真宗皇帝趙恒身穿袞服,頭戴冕冠,率先奠獻,大宋首相王旦在旁跪讀玉冊、玉牒文字“天賜皇帝太一神策,周而複始,永綏兆人”當然這是簡化的,原文3篇“玉牒文”“玉策文”“玉冊文”合計共640餘字,都記下來的話等於上了堂古文課,且會讓我們更佩服趙恒。冬天的泰山極頂是非常冷的,就算他的“袞服冕冠”再特製加厚,恐怕也不是那麼舒服。

之後,寧王趙元偓亞獻、舒王趙元偁終獻,三獻成禮,最後把玉冊、玉牒放進金匣、玉匣中,再用金屑、**和成的泥把金玉雙匣封固,放入事先做好的石函中。至此祭天之禮大成,山上山下齊呼萬歲,大宋天子獨立山巔,前有古人後無來者,顧盼自雄。

25日祭地大典,趙恒在社首山,完成了和昨天祭天大典差不多的一整套流程…

26日大赦天下,封泰山神為“天齊仁聖帝”泰山女神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頂唐摩崖東側刻《謝天書述二聖功德銘》。詔王旦撰《封祀壇頌》王欽若撰《社首壇頌》陳堯叟撰《朝覲壇頌》,各立碑山下。

按說東封泰山至此應圓滿結束了,可趙恒不這麼想——我們的傳統是天地人三才合一。你們說:下一步該做什麼了?

人人麵露懼色,低聲回答:祭孔…

27日,車駕從奉符縣(乾封縣改名)出發,往曲阜而去。這一天,皇帝下詔恢複常膳,他覺得真是難為了各位臣子們吃了這幾天素,卻沒想到樞密副使馬知節說了一句大實話“素食唯陛下一人。我等皆私下食肉”皇帝目瞪口呆…

11月1日,皇帝來到孔夫子的老家親自祭拜,並給老人家加官進爵“玄聖文宣王”但估計趙恒本人是非常不爽的。因孔子的文宣王稱號早就有了,再封也體現不出大宋官家曾到此一遊。趙恒本意是要封孔聖人為“帝”但宋朝有太多懂行的高人了,他們說孔子一生都自認是周朝的臣民,大周最高的是王如周文王、周武王,甚至連孔子終身偶像姬旦也不過是周公,如孔子為帝,簡直就是大逆不道,是造反!於是趙恒隻能在文宣王前麵加上玄聖2字。可後來這“玄”字大有講究,是趙氏先祖天神的名諱,趙恒才不得不又改成了“至聖文宣王”…清楚了吧?孔聖人所謂“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完整頭銜中的重要部分就是由大宋真宗皇帝發明且補充的。

這回天地人三才合一。再無遺憾了,2日,趙恒命啟駕回宮。20日回到開封。三司使丁謂將天書恭恭敬敬迎回皇宮大內。賜百官休假3日,東西二府假1日。又以1月3日第一封天書降臨的日子為天慶節。12月上旬,由陳彭年建議,丁謂、李宗諤2人編修《封禪記》

25日,前宰相寇準來到大名府擔任知天雄軍,有契丹使者路過,慕名來拜訪這位名震北國的南朝宰相。席間該使者突然問“您德高望重。為何不做宰相,到這窮鄉僻壤來了”滿座驚怒,這是明目張膽的嘲諷,專挑寇準傷疤下手!眾目睽睽下。寇準哈哈一笑“朝中已無大事,隻有這北方大門,要由我寇準來把守才放心”

大中祥符2年(1009)正月初一,皇帝召輔臣們進內殿朝拜天書。自此歲以為常…

本月,美人劉娥被封為修儀,才人楊氏被封為婕妤。

去年4月16日。皇帝曾下詔修築玉清昭應宮。感激上天降下天書,天既有昭,宋必有應,所以要蓋這座空前華麗奢侈的大房子。宮址定在了皇城西北天波門外舊內殿直院處。預計此宮東西長310步,南北長430步,共2610區,比他老爸趙光義營造的上清宮要整整大出一倍有餘,且用料之講究,簡直讓人難以置信的全國總動員“其所用之木則有秦、隴、岐、同之鬆;嵐州、汾陰之柏;譚、衡、道、永、鼎吉之杉、鬆、桐,楮;溫、台、衢、婺之豫章;明、越之鬆杉。其石則有淄鄭之青石、衛州之碧石、萊州之白石、絳州之斑石、吳越之奇石、洛水之玉石。其采色則有聖庫之銀珠、桂州之丹砂、河南之赭土、衢州之朱土、梓州之石青石綠、磁相之黛、秦階之雌黃、廣州之藤黃、孟澤之槐花、虢州之鉛丹、倍州之黃土、河南之胡粉、衛州之白、鄆州之螺粉、兗澤之墨、宣歙之漆、賈穀之望石、萊蕪興國之鐵…”就連建宮殿的土都有講究,原址的土太低劣,趙恒下令要從京城北麵取土鋪墊。要達到土層厚3-16尺不等,這就由此留下了一建築史上的謎:當時的土是以人力畜力在陸地上運過來的?還是按某些曆史記載,臨時挖了條運河,從開封城北到西北,以船運的土?現在沒遺跡了,因相傳宮殿蓋好後,這條河就被再次填平。但無論如何,光運土這一項,就己是個讓人瞠目結舌的浩大工程…而每天在工地上幹活的就有近三四萬人。至於工期,最初定為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