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宗駕崩篇(1 / 2)

12月1日,楊億病卒。9日,太子正式監國。

雖然丁謂成為了首相,但這時比寇準、李迪都難纏的人已突然殺了回來:王欽若!他的回來讓趙恒久病的心靈感到了些溫暖。趙恒開始明顯恢複了些許記憶,每當他和王欽若見麵時就顯得格外清醒快樂。這讓丁謂非常不安。且王欽若迅速得寵,他在東宮的兼職竟是太子太保,比丁謂的太子少師還要高一級!

真正的危機突然出現,讓丁謂措不及防。那一天,閑聊中的趙恒突然說“愛卿為何不去政事堂理事”

丁謂驟然緊張,就見王欽若答道“陛下,臣己不是宰相了,怎能到政事堂理事”

趙恒“來人”沒有準備,沒有討論,更不給任何爭議反對的時間,當場就有太監帶著王欽若趕赴政事堂,王宰相就這樣開工上班了!

旁觀的人都目瞪口呆,不管這是不是趙恒又一次昏招,但皇命就是皇命,他說出的話就是真理!大家隻能眼睜睜看著王欽若複辟成功,隻有丁謂己穩定了下來,命令——擺酒!為王大人接風!

賓主盡歡,喝得差不多了,問題終究浮上了水麵:王欽若的位置在哪裏?首相,次相,還是副相?丁謂微微一笑“奉聖旨,於政事堂款待王欽若”僅此而已!什麼?你說皇上親口說要王欽若回來“理事”的?很好!但請問哪一次宰相廢立不是由皇帝親口下令的?但之後不是得有翰林學士寫詔書,再召集百官當眾宣布,然後才能正式生效呢?這些王大人不懂?還是你們想讓大宰相在以後工作中名份不足?

當天王欽若勉強吃完了這頓飯,重新一步步走出了政事堂,對陪他來的太監說“請轉告陛下,沒詔書,臣不能在這裏工作”一頓官麵文章的飯是要吃很長時間的,足夠把消息透進後宮讓劉皇後知道了。然後詔書真的下來了。隻不過“宰相”改成了“使相”王欽若被任命為同平章事判河南府。

這一年,李德明將都城從西平府遷到了懷遠鎮(今寧夏銀川)並改名興州,但仍沒有完成建國大業。要等到18年後,由他那個神魔轉世的兒子李元昊來開創那個西夏國!

天禧5年(1021)3月,大食國再度遣使請婚。大契丹以皇族胡思裏之女為公主嫁之。11月13日,出生6年多的遼聖宗長子、梁王耶律宗真被立為皇太子。

在外1年多的王欽若突然要求回京,理由是病了,得請長病假。病了?丁謂第一直覺就是王欽若賊心不死!但攔不住,別說皇帝對他還舊情不忘,就是一般官員。也沒帶病工作,病死京外的道理。那回來吧!丁謂先是利用首相職權,把王欽若的請假條壓了好些天,然後悄悄派人給他帶去口信:皇上很想您,您不必等朝廷批條下來,有病直接回京就是,皇上不會見怪的。

王欽若很感動,回憶從前,他和皇帝是有這樣的友誼的!那好吧。啟程回京!進了開封城,見到了丁謂“您回來幹什麼啊?沒命令就擅離職守,太目無法紀了吧?什麼?我派人送的口信?請問證據呢”王欽若無言以對,17日。他被再次貶職,馬不停蹄地再次出京——姓丁的你行!開封城就讓給你了!你無恥的樣子真的很有我當年的風采!

“丁謂之奸”到此告一段落,為什麼丁謂會有那麼大榮幸在《宋史記事本末》中留下專屬自己的一章?因爭鬥可恕,欺君難容!皇帝神智昏迷。你就敢當麵撒謊欺君,何其卑劣!所以他被扳倒後,再沒寇準、王欽若那樣幾上幾下的經曆。因後2人從根本上來說,從未背叛過自己的皇帝!

乾興元年(1022)2月15日,皇帝進入半昏迷,19日延慶殿,他走到了人生盡頭…大宋第3任皇帝真宗趙恒駕崩!

該怎樣評價這位皇帝呢?他從大賤人父親手裏接過的是個爛攤子,但去世時他卻為他兒子的仁宗盛世打下了基礎!實事求是說,如後人說清聖祖康熙是“名為繼承,實同開創”的皇帝,所以應定廟號為“祖”的話,那麼趙恒也做了基本相同的事情。康熙平三藩、收台灣、清寧北疆,趙恒人生經曆也是這樣的,要說區別,隻在成果的大小豐碩之間。中國曆史有個規律,幾乎每個王朝,在它建立後四五十年間、第2或3代皇帝時都有一極其危險困難的瓶頸期。夏商周是這樣,秦隋是這樣,甚至就連唐朝這樣輝煌強盛不可一世的超級王朝也一樣:60餘年後就有了武則天。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巧合嗎?還是說每一個王朝到了這時期都是從開國創業時的興奮中開始平靜,最初的強勢君王、開國重臣也己死去,弊端出現,臣民們開始懷疑,內部外邦都開始了反叛,所以才會一敗塗地不可收拾?這太複雜,且每個朝代都有自己具體情況。但無論怎樣,現在輪到趙恒來承受這一切,而他麵臨局麵的複雜危險程度遠遠超過了當年的秦二世胡亥、隋二世楊廣、唐三世李治…不管他怎樣祈求平靜,想關起門來過幾天消停日子都辦不到。因他有惡鄰居:契丹、黨項…

在趙恒管理下,國家開始有錢,百姓開始有飯,甚至就在後期,他都用重寶從占城國買回了耐旱的水稻新種“占城稻”從西天竺買回了綠豆新種,在自己宮廷內院中試種成功,並推廣天下。

但他也浪費了大好光陰。大宋富強奮發的機會白白遛走了,東封西祀是趙恒本人的汙點,更是當年宋朝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