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謂霸道篇(1 / 3)

1022年2月19日,宋真宗趙恒剛剛咽氣,兩府高官立即跪倒在地,一片哭聲。劉皇後從屏風後走了出來,她格外冷靜,凜然說出了自己在正史中留下的最初8個字“有日哭在,且聽處分”都別嚎了。我有話說!多麼簡明扼要,擲地有聲,完全是一強者形象,非常符合她在曆史中的地位。但很可惜,是符合她以後的曆史地位。在當時,她說出這8個字後,就立即被踢出舞台,一邊涼快去了。

皇帝死了,官場重新洗牌。你以為你是第一順位繼續人就可大聲說話了?開玩笑!孤兒寡婦就是要受欺負的,不管你是皇後還是村婦!

丁謂搶占鏡頭,八字喝令出口後,就成了他的天下。他率先聽從命令,把眼淚抹幹淨了,然後爬起來去做最重要那件事:寫遺詔!這時曆史有2種說法:1東西兩府宰執高官們當場就退出延慶宮,到外邊的殿廬去寫字,依據是趙恒臨死前遺言。2《續資治通鑒長編》裏一句話“初,輔臣共聽遺命於皇太後。退,即殿廬草製”先在延慶宮裏聽劉娥說了怎麼辦事,然後出來一一抄寫,變成書麵文字而已。

到底是哪個,一點都不重要,因事情要看的是結果。不管怎樣,都是離開了死皇帝、活皇後後,大臣們單獨成圈,來寫最重要的傳位詔書及各位大人往後的具體官職。丁謂的表演就此開始。

丁相公左看看右看看,突然間大叫起來“王曾,有個字你多寫了”全體宰執的目光都轉了過來。不可能!剛才豎耳傾聽,現在眾目睽睽,誰敢多或少一字?篡改詔書,那是要誅連九族,身敗名裂的!可丁相公就真的具體指出了錯在哪“王曾,皇太後權同處分軍國事。有這‘權’字嗎”一瞬間,所有人都變得目光凶狠,咄咄逼人。

“權”是代理、暫時的意思。即皇太後劉娥雖有權和小皇帝一起治理國家,分享軍國大權,但隻是暫時而已。一切都因皇帝太小,隻有13歲。但去掉了這“權”字,就等於趙恒曾親口說過,且寫成了書麵法令,劉娥可終身與趙禎分享皇權,立即就成了實際意義上的武則天。一字之差。天地之別,這己超出了篡改範圍,完全成了翻寫!除非是剛才在延慶宮裏所有宰執大臣們都悲痛過度耳膜穿孔,把字聽岔了,不然丁謂這句話就是徹底的忤逆先皇,背叛當今,是在造反!

可問題是丁謂現在己很有誠意地在造反了,請大家來狠扁我吧,但誰來出頭呢?

沉默…東西兩府全體大臣們一致決定用目光殺死他。時間在迅速遛走。眼看這“權”字就要被刪除了,但就是沒人跳出來揚名立萬。丁謂悠然自得,享受著這時的寂靜。在他來看,這是種對威嚴的敬畏。他丁謂在後趙恒時代己樹立起了無人敢犯的權位…

但事情總會有萬一的。竟真跳出一敢叫板的,且還是其中最弱勢、最微妙的那個人。那人突然把筆扔掉“我朝無太後垂簾之事!今因皇帝年幼,特地從權,己非國家之福。稱‘權’字才能勉強令後世無議。且增減製書。國家本有法度。公為首輔,難道要自亂祖宗家法嗎”丁謂驀然回首,驚覺自己仍百密一疏。真有人不顧自身安危,敢於公然對抗他:王曾!一頂大帽子壓下來,丁謂隻能忍了,在眾目睽睽下對王曾點點頭,示意他把筆撿起來,按你記住的條文來寫。即“權”字被保留了…

但別忙,事情還沒完。丁謂的考驗才剛開始…王曾重新提筆才又寫了幾個字,丁謂又突然叫停“王曾,這次你漏寫了,楊淑妃應晉升為皇太妃。這是先皇遺詔哦”

王曾的反應是再次把筆放下“剛才沒聽到這一句”

丁謂這一次表演看似非常無厘頭。他為什麼要突然提到後宮裏一個無任何參政經驗及政治資曆的嬪妃呢?是為繼劉娥之後,再次與後宮結下深厚的工作友誼?還是在劉娥授意下才如此說?

都不對。皇太後外再出現一個皇太妃,那就是東、西兩宮的雛形了。丁謂這樣做,是在分劉太後的權!而史書也馬上記載了劉娥的憤怒“明肅(即劉娥)知之,始惡丁而嘉王之直”

但試問,丁謂前一個提議是要讓劉娥終身當皇帝,那麼第二個提議為何就要另立太妃,分劉娥的權力呢?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