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的寇準被開封城拒之門外,另一個人卻再次活著走了進去,重新幹起了老本行——帝國宰相。就在馮拯病重的日子裏,8月28日,王欽若再次回到京城,與王曾一起擔任帝國宰相。這讓人們看到了劉娥的另一麵:除驚人的冷酷外,還有著絕頂的聰明。試問如要選出真宗朝裏既是人才又是奴才的絕妙型大臣,不選王欽若還能選誰?無論寇準還是丁謂,都是人才而非奴才。有才但不順手甚至不聽話。就算王旦也有他的局限性。很多事情非暴力不合作,讓他辦事得既請吃還送禮。王欽若就不同。此人博聞強記,才幹卓著,且宦途幾十年,功力已爐火純青。妙更妙在他無條件的服從,是條真正的變色龍。你是明君他就是賢臣,你是昏君他就是奸宦,一切都跟著領導走。這樣的人正是劉娥現在急需的。帝國一切過往都藏在此人的腦子裏。要他來幹事,卻在他身邊綁著個王曾,讓他沒法再興風作浪,隻有老實幹活。且同時又任命2個參知政事:魯宗道、呂夷簡。呂大宰相權傾朝野的時代還未到來,他的事以後再說。而魯宗道號稱‘魚頭’之前就是真宗朝有名的諫官。根據太祖皇帝的祖宗家法,他的任務就是隨時隨地口吐蓮花教訓朝廷大臣。其火力之猛有時都誤傷無辜,連趙恒都被k過。但氣歸氣,人家有理,皇帝也隻好在辦公室裏簽字留念。一屏風上有趙恒禦筆“魯直”2字。
就這樣,朝政大事依次是王欽若做決定,王曾、曹利用2人審查,最後再由魯宗道挨個地狠狠瞪一眼,看他們是否心虛有愧。沒事了?好!簽發命令執行吧!
以上是不是天衣無縫了呢?劉娥覺得仍不行。劉娥擔心的是她的‘兒子’小皇帝趙禎。這孩子總和王欽若泡在一起,不會成為趙恒第二吧?看來得加強未成年人教育了。
介紹下“資善堂”位於皇宮東部,太子府東宮的附屬建築。趙禎當太子時就是在這裏學習。師傅都是當時大宋朝學識最淵博、品德最高潔的宿儒:馮元、崔遵度、張士遜、孫奭。可問題是這樣管用嗎?漢文化到底適不適合孕育出強大的皇帝?
這時正是一特殊且敏感的階段。契丹、黨項這兩國的皇儲也在成長中。未來的對手,幾年後就會爭鬥不休。現在就互相引見一下吧:
宋趙禎13歲。遼耶律宗真7歲。黨項李元昊20歲…這好像與人們傳統中印象不符。宋仁宗陛下在位42年。印象中是位寬仁厚德的長者。而西北暴徒李元昊突然興起驟然滅亡,給人感覺比他爺爺李繼遷還要年少跳脫。但實際上他是當年東亞三強皇儲中最年長的…
李元昊他定是帶著特殊使命降生人間的。他剛出生,他的爺爺李繼遷也正在生命的,攻占了涼州城,但隨即死亡。他1周歲時,宋遼2國經澶淵之戰達成了百年好合,黨項人迎來了千載難逢的喘息之機…他父親李德明開始了20多年的休養生息,為他積攢家底。不斷的走私、搶劫,同時也不斷進行著‘西掠吐蕃健馬、北收回鶻銳兵’的打仗。這場塞外三國誌,每個人都知後來贏家是黨項。但如開頭你就敢這樣賭的話。相信沒人敢跟你的注。回顧下吐蕃、回鶻、黨項這3家的發家史,你就能看出黨項人的底子有多薄,一對一都恐怕不是人家對手,何況以一敵二?吐蕃,初唐時期就已威震西南,逼得天可汗也不得不以文成公主下嫁他們的讚普。回鶻,在突厥衰落後崛起,安史之亂時,天可汗的子孫們正是借了他們的兵力才得以收複兩京。重坐皇位。安史之亂之後,吐蕃在西、回鶻在北,更是在大唐邊境屢屢製造危機!而黨項呢?一直要到黃巢起義,才有一叫拓跋思恭的人帶著一小撮族人來到中原。跟在沙陀人李克用的屁股後搖旗呐喊。最後唐天子為酬謝他們這一功勞,把定難5州賜給了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