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間言官們有點不適應,這就算結束了?不會吧?爭論才剛開始,最起碼呂夷簡還有個殺手鐧沒用呢。仁宗皇帝脖子上還有傷,那是經官方驗過、有存檔記錄的皇後暴力證據,一旦拿出來誰都不好解釋,畢竟皇後打皇帝的例子是那麼的珍稀,他為什麼不用呢?
言官們沒有多想,因他們很滿意。勝利了。於是他們氣勢洶洶而來,得意洋洋而去。一個奇跡己創造了——鬥倒宰相。另一個奇跡就要產生——教訓皇帝,還有比這更充實的人生嗎?
言官們前腳才走,呂夷簡後腳就和皇帝見了麵,說了一句話“陛下,台諫官伏閣請對,非太平美事,應予貶逐”
24日晨光熹微,言官們在孔道輔和範仲淹率領下向皇宮步步逼近,他們堅信,隨著這一次的勝利,大宋朝的風氣節操都會被清洗幹淨…還有比這更激動人心的嘛?答案是有!他們才走到待漏院即官員上朝前的休息室,驚喜就撲麵而來。一位太監捧著聖旨己等了好久:孔道輔出知泰州、範仲淹出知睦州。即刻啟程,不必入宮告謝!
被踢出京城了,連見皇帝最後一麵的權力都被剝奪…這就是此次鬥爭的“神聖”結局?
當天的開封城外,聚集了為範仲淹第二次貶官送行的隊伍——“範君此行,愈光”4年前,也是百官送行“範君此行,極光”就這樣範仲淹踏上了他先天下之憂而憂的人生第二光。不久之後還將有第三光…
範仲淹的人生分幾個階段,現階段他眼裏世界隻有黑白兩色,不為忠者即為奸,非此即彼,絕無混淆。於是他開始分析:
皇後錯了嗎“郭後自居宮中,不聞有過…”至於耳光門事件,言官們選擇性失明。
皇帝錯了嗎?答案是錯了,但情有可原。最主要一點就是他太年輕,且剛剛親政,沒有經驗,正是需大臣們輔佐的時候,而皇帝也及時向大臣谘詢了,結果卻這樣糟,正說明了該大臣的該死性。
問題集中到了呂夷簡身上,在範仲淹眼裏,這人錯的已無可救藥。具體分析如下:支持廢皇後等同於趕走親媽,這是在人倫上的墮落。且此人在與言官的較量中隻重勢力,不顧道義,明裏一套很光明,讓言官們奔走在政事堂、大殿等最正規場合,可轉過身就開始暗箱操作,利用國家賦予他的權力達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其結果就是傷害了宋朝的國家利益,把趙匡胤、趙普當年煞費苦心弄出來的製約百官的機構——台諫係統給毀掉了!這樣做朝廷很快就會變成一言堂,昏君、權臣都會浮出水麵。
這一切都是呂夷簡造成的…從這一刻起,範仲淹把呂夷簡當成了敵人,以鏟除這塊政治毒瘤為己任。
1033年末的廢後事件是個很大的舞台,曲終了,主角走了,可戲還沒散,有很多人還在演。他們的本性在這件事裏暴露,並以此為分界線,變得立場分明,敵友分明,成為一生的政敵,不斷糾纏,讓國家受累,百姓遭罪…
名臣富弼登場!就從這一篇上書開始。原文很長,恕不抄錄。總之就是把宋仁宗罵了個狗血淋頭!但奇怪的是,當年這份奏章居然失蹤了。就在那個極為敏感的時間段裏,沒任何官員在官方渠道看到過它。它被直接封檔存庫,官方名詞叫“不報”即不予公開。富弼本人也照常上班,沒半點被打擊報複的跡象。為什麼會這樣?這才是呂夷簡高明之處。雷霆霹靂後,突然間和風細雨,大度的寬容,讓一直頂牛的敵對方放鬆,且最大目標己達到,郭皇後己被廢,那為什麼不讓一切回到正軌上來呢?(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