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淹三光篇(1 / 3)

但這次的結果更出人意料,上次是《百官圖》,這次是四項原則,呂夷簡的回答就多了四個字“越職言事,薦引朋黨,離間君臣”你說的那些我統統抹殺,拒不回答!因你這樣說話本身就錯了“越職言事”你現在是開封府尹,不是知諫院的右司諫,朝廷有規矩,亂講遭雷劈!

範仲淹看清了,這就是個政治流氓。對自己提出的真材實料的證據完全避而不答,用了12個字的官腔,就想把這些罪惡都遮過去?想得美!沒門!他再次拿起了筆,根據呂夷簡這次的十二個字繼續上書答辯。我是對的,道理、甚至真理都在我這邊。就算有人不懂,我也要把他們教育懂了!

這就是範仲淹的行為和他的想法。可你現在不是在課堂,而是在官場!這是誰說得對,誰才勝利的地方嗎?

不過要說明的是,這時的範仲淹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己有他的勢力了。那就是他的力量之源——道德人心。範文正公之所以有名,是因他引領了大宋的一潮流——君子。

可問題是“君子”們的標準就真是絕對正確的嗎?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這世上真有個不變永恒的標準嗎?你真能保證自己永遠都是百分百正確的嗎?如不能,你憑什麼去要求別人,甚至命令別人去服從?

我按照對的做了,所以隻要你們與我不同,那麼你們就是錯的。你們就是小人。那對這世界,究竟是好、還是壞呢?

不過要強調的是,如“君子”“小人”的黨爭思維狀態能一直延續下去而不走樣的話,也許不會有所謂的南宋,北宋就會一直存在。它之所以滅亡了,是因連這樣的準則都沒法堅持,後來的黨爭根本就與對錯無關。隻與意氣、隻與恩怨有關!說到這,筆者不由提前發一句感慨:司馬光,你這個老頑固、老混蛋!

回到當時,來看下範仲淹的勢力都包括了哪些人:李紘、王質、餘靖、尹洙、歐陽修…都是些文學閑職的年輕人,共同特點是學問好,才學高,他們來自五湖四海,之所以聚到了一起,除舉國科舉製讓他們在同一個考場追求分數外,更重要的就是詩詞文章。他們聚在一起。每日裏行風雅之文,憂天下萬眾之事,日子過得既輕鬆又神聖,直到他們的帶頭大哥範仲淹與黑惡勢力交上了火。他們也再坐不住了,之後才有呂大宰相的12字回批中的“薦引朋黨”

朋黨,你們知不知道就是這兩個字,往遠裏說,把大宋的江山社稷給毀了。往近裏說,你們把範仲淹直接廢了。

所以景祐3年(1036)5月9日。範仲淹被剝奪京城一切官職,罷免其天章閣待製、權知開封府,貶去饒州做地方官。

而這幾位聲名顯赫的年輕人在“薦引朋黨”的罪名下主動站了出來:我們就是範仲淹的朋黨,他是個賢人君子。與他為朋,幸也!

看著很失禮,甚至很欺君,但做得光明正大。因我們是“行天下之正路”就是要讓朝裏的奸邪。對!就是首相呂夷簡!要讓他看到:沒誰能一手遮天,壓製所有正義之聲!

歐陽修是眾人之中最為獨特耀眼的一位大明星,原因是他的招法實在太匪夷所思。神妙莫測。就在大家全力以赴修理呂夷簡時,他突然間轉身把槍口對準了一毫不相幹的人——知諫院的右司諫高若訥,歐陽修寫了封私人信件過去,大罵他身為諫官,就是以前範仲淹的那個位置,居然眼看著呂夷簡這大奸邪在朝廷裏橫行霸道,卻悶聲不響。你還是個讀書人嗎?每天還恬著臉出入朝堂,與士大夫為伍,真不知羞恥二字怎麼寫!

高若訥懵了,緊跟著就勃然大怒,剛剛結束的倒閻文應事件中,他就是帶頭彈劾的人。那是多麼的勇敢,才半年沒到,正回味無窮呢,突然就變成膽小鬼、無恥人了?歐陽修你算老幾,敢這麼罵我?但憤怒歸憤怒,高若訥沒寫信回罵,而是把歐陽大才子的原信上交,請皇帝親自過目:您看一下吧,有這麼當官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