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好水篇(2 / 3)

當天好水川兩岸沒有生還者,姚家川最後隻逃出了朱觀和一千多士兵。他們很幸運地找到了段當地土民遺留的殘垣,以牆為根基,四麵放箭,才支持到另一支援軍的到來。那是涇原路軍方最高人物、部署王仲寶親自率軍赴援,朱觀等才得以生還。

短短一天之間,涇原路將士們損失迨盡:任福、桑懌、武英、趙津、耿傅、訾斌、李簡、王慶、李禹亨、劉鈞等200餘名將校無一生還,士兵陣亡過萬,比前一戰三川口還要慘烈…這還不包括王珪和他的4500名士兵!

好水川之戰,英烈無數,但最忠勇頑強的人是王珪。他和主戰場裏所有人都不同,因他本不必戰死在這裏!

他是羊牧隆城的守將,五裏外的好水川發生激戰,他立即帶兵殺了出來。趕到時西夏軍陣勢己成,鐵桶般把任福軍隊圍在當中。王珪隻能隱約看到宋軍將旗沒倒,他瘋狂衝擊,要殺進去把任福救出來。但人山人海,4千多人麵對10萬之眾,要怎樣才能殺進重圍?

幾次衝擊沒效果,王珪部下們有的膽怯了,猶豫著不敢前進。王珪立即把他們軍前斬首,以激勵士氣。但不是每個人都有他的勇氣。終究是血肉之軀,絕大部分士兵仍沒鬥誌。王珪默默跳下了馬。當年那些士兵們或許都鬆了口氣吧,王將軍終於也放棄戰鬥了。卻看見他在震天動地的喊殺聲中向東方跪了下去“臣非負國,力不能也,獨有死報耳”王珪上馬再戰,衝進西夏軍中!他獨自擊殺數百人,手中鐵鞭被打得彎曲,手掌破裂,鮮血滿手,但仍死戰不退。戰馬被射倒3匹,但3次換馬再戰,無論如何都不後退!最後結局和郭遵一樣,死於亂箭。致命的一箭射中他眼睛…

好水川之戰,宋軍完敗。但李元昊也是慘勝。王仲寶趕到戰場後,他立即退兵,逃回西夏!途中攻擊劉蟠堡,隻是一座軍寨,卻打不下來,且再不敢圍攻,就此撤回本國。

戰鬥結束,另一個人的表演卻剛開始:漢奸張元。這位在大宋科舉落第的秀才大喜若狂,回西夏途中。在兩國交界的一座寺廟裏留下這樣一首詩——“夏竦何曾聳,韓琦未足奇。滿川龍虎輦,猶自說兵機”落款“大夏國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張元隨大駕至此題”萬千同胞的鮮血,終於成就他千古不滅的罵名!

從公論上,好水川之戰是敗了,但敗得壯烈!在當時,仁宗皇帝就隻有撫恤追悼,絕對沒有處罰。18日,任福、王珪、武英、趙律、桑懌等都被追贈。

識英雄重英雄的蒙古人在修宋史時這樣評價“好水之敗。諸將力戰以死。噫!趨利以違節度,固失計矣。然秉義不屈,庶幾烈士者哉”他們不是貪生怕死,而是為國盡忠。縱然打了敗仗,可無損於烈士的英名!正如不能以勝敗論英雄。

20日,宋仁宗3歲的次子趙昕去世。

好水川硝煙散盡,爭論卻未休。為什麼會兵敗?怎麼會全軍覆滅?這要有個說法。韓琦在第一時間上書朝廷。把敗軍之罪都攬在自己身上。

但夏竦派人去打掃戰場,在任福的身上搜到了韓琦當初親手寫的軍令。責任明確了,是任福違規。擅自行動,與韓琦無關。但他作為戰區統帥,終究罪責難逃,4月3日,他被貶為秦州知州。

韓琦長歎一聲,隻好卸職去地方上任。但他不知道:前麵有一幕讓他終生難堪的場景在等著他,那比好水川兵敗還要恥辱!

他快走到渭州時,突然幾千名百姓湧了出來,他們披麻帶孝,舉著靈幡,拋灑紙錢,都是好水川陣亡的將士遺屬。他們攀住韓琦馬頭痛哭,高喊他名字“韓相公,我兒隨你出征,現在你回來了,我兒子在哪”

韓琦淚如雨下,再也說不出話來。難道真的錯了嗎?這一戰到底該不該打?曆代史書給出的答案都是韓琦自不量力、好大喜功,直到麵臨這時的慘狀,才知懊悔。尤其每當寫到這裏,都不會忘了把範仲淹一句話調出來對應“此情此景,再難置勝負於度外”